材料: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 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 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 在谋全社会的进 步……若不骂人、 不偷、 不怒、 不谎、 不得罪于人等事, 先时多谓此为道德高, 然而此为消极的, 于今不能 谓此为道德。 盖彼者, 不过无疵而已, 与社会虽有若无。 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 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 谓 “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 尽力愈大者, 其道德愈高。 否则, 无道德可言。 易言之, 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 能力者……则有道德, 否则无道德。” 若斯数语, 包含无限道理。 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己之尺, 相染成风, 使 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 度己亦用此尺。 节选自张伯苓 《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目的》 (1919 年)
请回答:
(1) 从 “教育的社会功能” 角度, 分析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 联系学校德育实际, 阐述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启航教育热门私房课
MORE小班面授 名额有限 抢先体验
编辑推荐
最新内容
姓名
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