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管理学资讯汇总
【云南·昆明】云南大学(211)
一、历年考情信息
学院 |
专业 |
年份 |
外语 |
专业课一 |
专业课二 |
复试线 |
统招人数 |
复试差额比 |
报录比 |
学制(年) |
学费(元/年) |
经济学院 |
120201会计学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1 |
6 |
6:11 |
123:6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2 |
3 |
3:4 |
128:3 |
发展研究院 |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10管理学原理 |
333 |
7 |
7:11 |
32:7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10管理学原理 |
321 |
5 |
5:7 |
61:5 |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4 |
2 |
2:6 |
4:2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29 |
2 |
2:3 |
3:2 |
公共管理学院 |
120401行政管理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39 |
26 |
26:32 |
195:26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56 |
20 |
20:25 |
310:20 |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48 |
5 |
5:7 |
21: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35 |
1 |
1:2 |
18:1 |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33 |
12 |
12:14 |
75:12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48 |
12 |
12:15 |
93:12 |
120404社会保障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52 |
5 |
5:6 |
46: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46 |
3 |
3:5 |
29:3 |
1204Z1公共政策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37 |
5 |
5:6 |
17: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52 |
5 |
5:5 |
26:5 |
1204Z2城市管理 |
2017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35 |
5 |
5:6 |
18: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3行政管理 |
807公共经济学 |
354 |
4 |
4:5 |
22:4 |
历史与档案学院 |
120501图书馆学 |
2017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48 |
3 |
3:4 |
9:3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64 |
3 |
3:4 |
12:3 |
120502情报学 |
2017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35 |
5 |
5:6 |
20: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31 |
5 |
5:6 |
22:5 |
120503档案学 |
2017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53 |
1 |
1:11(含3名调剂) |
8:1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34档案学综合 |
808信息资源建设 |
329 |
8 |
8:11 |
41:8 |
文化发展研究院 |
1204Z3文化管理 |
2017 |
英一 |
618公共文化管理 |
855文化理论与文化政策 |
338 |
5 |
5:8 |
10: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18公共文化管理 |
855文化理论与文化政策 |
328 |
4 |
4:7 |
18:4 |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
120201会计学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57 |
6 |
6:7 |
75:6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20 |
5 |
5:5 |
78:5 |
120202企业管理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1 |
5 |
5:5 |
87: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20 |
8 |
8:8 |
121:8 |
120203旅游管理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1 |
8 |
8:9 |
60:8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20 |
9 |
9:9 |
99:9 |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
2017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37 |
6 |
6:7 |
15:6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数三 |
803管理学 |
324 |
5 |
5:7 |
41:5 |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
2017 |
英一 |
640数学(自命题) |
841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
336 |
5 |
5:7 |
8: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40高等数学三 |
841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
332 |
6 |
6:9 |
16:6 |
建筑与规划学院 |
1204Z2城市管理 |
2017 |
英一 |
644城市管理学 |
807公共经济学 |
333 |
5 |
5:8 |
15:5 |
3 |
8000 |
2018 |
英一 |
644城市管理学 |
807公共经济学 |
340 |
5 |
5:8 |
29:5 |
二、初试参考书目
633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行政管理学》,张永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40高等数学三
《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644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杨宏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803管理学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807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郭庆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08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管理》,马费成、赖茂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810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
841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学》,王万茂,韩桐魁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三、初试考试大纲
618公共文化管理
(一)公共文化管理基本概念和理论
1. 文化、文化事业、文化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公共文化管理的概念及其理解;
2. 公共文化管理中的政府职能,以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 公共文化管理的价值取向、主体、原则、方式、标准等;
4. 文化事业单位管理;
5. 公共文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二)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概念和理论
1. 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分类、特点等;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服务内容等;
3. 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4.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等性、标准性和便利性;
5.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
6.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及其评估。
(三)公共文化管理实践
1. 西方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2. 中国文化事业管理改革与实践。
(四)公共文化管理理论运用与实践分析
1. 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3. 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管理;
4.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创新;
5.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供给;
6.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及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7. 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改革;
8.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
9.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10.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33行政管理
一、学科概述与行政基础
(一)学科概述
1. 行政管理的内涵
2. 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3. 学科特点、学科目的与学科发展
(二)行政职能
1. 行政职能的内涵
2. 行政职能构成
3. 现代政府职能的由来与发展
(三)行政权力
1. 行政权力的内涵
2. 行政权力配置
3. 行政权力运行
(四)行政领导
1. 行政领导的内涵
2. 行政领导素质
3. 领导力及其提升
(五)行政组织
1. 行政组织的内涵
2. 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与组织原则
3. 组织环境与组织变革
(六)人事行政
1. 人事行政的内涵
2. 国家公务员制度
3. 人事行政过程
二、行政过程与行政技术
(一)行政决策
1. 行政决策的内涵
2. 行政决策体制
3. 行政决策过程
(二)行政执行
1. 行政执行的内涵
2. 行政执行方式
3. 提高行政执行能力
(三)行政方法
1. 行政方法的内涵
2. 行政程序
3. 行政技术
(四)行政效率
1. 行政效率的内涵
2. 行政效率测定技术与方法
3. 政府绩效评估
(五)行政监督
1. 行政监督的内涵
2. 内部行政监督
3. 外部行政监督
三、行政行为与依法行政
(一)行政行为
1. 行政行为的内涵
2. 行政行为方式
3.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二)行政责任
1. 行政责任的内涵
2. 行政责任的构成
3. 行政问责
(三)依法行政
1. 依法行政的内涵
2. 公法与行政
3. 行政法律责任
(四)行政伦理
1. 行政伦理的内涵
2. 行政伦理的结构与功能
3. 行政伦理的自律与他律
四、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
(一)政府能力
1. 政府能力的内涵
2. 现代政府能力的构成
3.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二)行政改革
1. 行政改革的内涵
2.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3.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三)行政发展
1. 行政发展的内涵
2. 行政发展的动力
3. 行政发展与发展行政
(四)公共财政
1. 公共财政的内涵
2. 国家预算与公共财政收入
3. 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支出
五、行政管理学说史
(一)形成时期
1. 威尔逊
2. 古德诺
3. 韦伯
4. 泰勒
5. 法约尔
6. 怀特
7. 古力克
8. 厄威克
(二)发展时期
1. 梅奥
2. 福莱特
3. 巴纳德
4. 西蒙
5. 林德布洛姆
6. 帕金森
7. 麦克雷戈
8. 沃尔多
(三)拓展时期
1. 里格斯
2. 彼得
3. 德罗尔
4. 弗雷德里克森
5. 德鲁克
6. 菲德勒
7. 奎德
8. 布坎南
9. 法默尔
10. 奥斯本
11. 登哈特
12. 罗森布鲁姆
634档案学综合
第1章档案
1.1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
1.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
1.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1.1.3档案的种类
1.2档案的源流
1.2.1档案的起源
1.2.2档案形态的演变
1.3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1.3.1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概述
1.3.2档案的价值形态
1.3.3档案的作用
1.3.4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与条件
第2章档案事业
2.1档案事业及其构成
2.1.1档案工作的内容
2.1.2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2.1.3档案事业的管理体制
2.2档案机构
2.2.1公共档案馆
2.2.2内部档案机构
2.2.3档案行政机构
2.2.4新型档案机构
2.3档案工作的特点、规律与发展
2.3.1档案工作的特点、地位与效益
2.3.2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2.3.3档案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4档案法规与档案职业道德
2.4.1档案工作法律概述
2.4.2档案职业道德
2.5档案工作标准与标准化
2.5.1档案工作标准概述
第3章档案学
3.1档案学的学科内容、特点与发展
3.1.1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1.2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3.1.3档案学的学科体系
3.1.4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1.5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3.1.6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
3.2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3.2.1档案学基础理论概述
3.2.2来源原则
3.2.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3.2.4档案鉴定理论
3.2.5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4章档案实体管理
4.1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4.1.1何谓档案实体管理
4.1.2档案实体管理的原则
4.1.3档案实体管理的方法
4.2档案价值的鉴定
4.2.1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4.2.2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规则与方法
4.2.3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4.2.4档案保管期限表
4.2.5档案鉴定工作的制度与组织
4.3档案的收集
4.3.1档案收集工作概述
4.3.2档案馆(室)建设
4.3.3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4.3.4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4.4档案的整理
4.4.1档案整理工作概述
4.4.2全宗
4.4.3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4.4.4立卷方法的改革
4.4.5立卷方法的改革附件
4.4.6卷内案卷排列、案卷编号、卷内目录、案卷目录和档号
4.4.7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4.5档案保管
4.5.1档案保管概述
4.5.2档案保管条件
4.5.3档案库房管理
4.5.4档案保管制度
4.6档案登记和统计
4.6.1档案登记和统计概述
第5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5.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
5.1.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5.1.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
5.1.3档案提供利用的含义与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5.2档案检索
5.2.1档案检索概述
5.2.2档案著录的内容与作用、原则和要求
5.2.3档案标引的概念与方式
5.2.4档案检索工具与目录中心
5.3档案编研
5.3.1档案编研工作概述
5.3.2现行文件编研
5.3.3历史档案编研
5.3.4档案编研制度
5.4档案提供利用
5.4.1档案提供利用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和怎样做好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
5.4.2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
5.4.3档案提供利用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5.4.4开放档案
第6章专门档案管理
6.1专门档案导论
6.1.1专门档案概述
6.1.2专门档案的管理
6.1.3专门档案的管理体制
6.2人事档案
6.2.1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
6.3会计档案
6.3.1会计档案概述
6.4声像档案
6.4.1声像档案概述
6.4.2照片档案
6.4.3录音、录像档案
第7章档案信息化
7.1档案信息化概论
7.1.1档案信息化的概念与内容
7.1.2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7.1.3档案信息化的意义与发展原则
7.2电子文件管理
7.2.1电子文件的概念和技术特点
7.2.2电子文件管理的目标和方法要点
7.2.3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分类
7.2.4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
7.2.5电子文件的著录与开发利用
7.2.6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移交
7.3档案数字化
7.3.1档案数字化的概念和工作流程
7.3.2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要求
7.3.3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640高等数学三
(一)函数、极限、连续
1.函数的基本性质
2.极限的定义、性质及求法
3.无穷小、无穷大的定义及比较
4.连续、间断的定义,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导数和微分的定义与几何意义
2.复合函数、隐函数、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
3.高阶导数、分段函数的导数
4.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
5.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6.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7.洛必达法则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1.原函数、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
2.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5.变上限积分函数的导数
6.定积分的应用,包含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质心、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
(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
1.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
2.投影、方向余弦
3.平面方程和空间直线方程
4.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与位置关系
5.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五)多元函数微分学
1.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
2.偏导数存在、可微、偏导数连续的定义与关系
3.偏导数(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和全微分的计算
4.方向导数与梯度
5.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6.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六)多元函数积分学
1.二重积分的性质与计算(直角坐标、极坐标)
2.三重积分的计算(直角坐标、柱面坐标)
3.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及关系、格林公式
4.多元函数积分学的应用,包括物体的体积、曲线的弧长、物体的质量、质心等
(七)无穷级数
1.常数项级数的基本定义与性质
2.正项级数判别法
3.莱布尼茨判别法、任意项级数
4.幂级数的收敛域、收敛半径、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
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八)常微分方程
1.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的定义
2.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3.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4.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5.自由项为多项式和指数函数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
644城市管理学
第一章城市管理学导论
一、建制市与城市管理的含义
二、城市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二、城市的功能与作用
三、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四、中国的城市化政策
第三章城市管理理论
一、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管理
三、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
四、城市管理的理论发展
第四章城市管理体制
一、国外市政体制概述
二、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三、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城市政策
一、城市政策的含义
二、政策制定的模型
三、政策创新与扩散
四、政策执行与评估
第六章城市规划管理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与作用
二、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
三、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四、城市规划管理变革
第七章城市公共经济管理
一、城市公共财政管理
二、城市政府采购管理
三、城市政府规制管理
四、城市自然垄断管理
第八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基础设施运营体制
四、城市交通运输管理
第九章城市房地产管理
一、城市土地权利权利制度
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三、城市房产市场管理
四、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第十章城市社会管理
一、城市人口管理
二、城市安全管理
三、城市社会保障
四、城市社区管理
第十一章城市公共服务管理
一、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
二、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三、城市事业单位改革
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第十二章城市环境管理
一、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二、外部效应和环境保护
三、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四、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第十三章城市管理创新
一、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
二、城市治理变革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
四、城市政府绩效评估
803管理学
(一)管理概述
1.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2.管理者技能与角色
3.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理论的演进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三)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道德与道德观
2.企业社会责任
(四)决策
1.决策概述
2.决策过程
3.决策方法
(五)计划
1.计划与计划工作
2.主要职能领域的计划工作
3.计划方法
(六)战略与战略管理
1.战略与战略管理概述
2.战略分析
3.战略选择
4.战略实施与控制
(七)组织
1.组织概述
2.组织工作
3.组织设计
4.组织运行
(八)领导
1.领导与领导者
2.人性假设
3.领导理论
4.激励理论
5.管理中的沟通
(九)控制
1.控制概述
2.控制的基本过程
3.控制的基本类型
4.控制方法
(十)创新
1.管理创新职能
2.企业技术创新
3.企业组织创新
4.企业市场创新
5.商业模式创新
6.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
807公共经济学
一、政府的经济活动
(一)政府的基本特征与经济活动类型
1.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拥有强制权力;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2. 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
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的界限
1. 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2.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最优配置和非最优配置;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点;配置效率;技术效率。
(三)政府经济活动的目标
1. 功利主义标准
2. 帕累托标准
3. 潜在补偿标准
4. 社会福利函数标准
(四)政府的规模
1. 政府规模的衡量指标
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就业人数。
作为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公共支出比率比公共收入比率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2. 公共支出比率
二、政府的经济作用
(一)市场体系及其经济效率
1. 市场体系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2. 市场机制有效的环境
完全竞争性;成本递增性;排他性;信息完备性;完全流动性。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 资源配置领域的市场失灵
公共物品与政府干预;外部性与政府干预;规模收益递增与政府干预;风险、不确定性与政府干预。
2. 经济稳定领域的市场失灵
失业与政府干预;通货膨胀与政府干预。
3. 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追求的是资源配置效率而没有顾及公平,因此,竞争性市场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1.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职能
(4)经济发展职能
2. 财政职能的理论演变
西方财政职能的理论演变;中国财政职能的理论演变。
(四)政府失灵
1. 政府失灵的表现
短缺和过剩;信息不对称;官僚主义和无效率;削弱市场激励;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2. 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投票规则的缺陷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的动机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政府决策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缺乏竞争导致的无效率;缺乏激励导致的无效率。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有些政府干预形式,比如政府颁发许可证、配额、执照、授权书、批文、特许经营证等,可能同时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条件。
三、公共物品和外部效应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1. 公共物品的含义
2.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3. 公共物品的分类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全球性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区域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4. 林达尔均衡和搭便车问题
5. 混合物品
(二)外部效应理论
1. 外部效应的分类
(1)对消费的外部效应与对生产的外部效应
(2)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与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
(3)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2.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1)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运用矫正性的税收来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2)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政府一般采用矫正性的财政补贴来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四、公共选择理论
(一)简单多数规则
1. 政治均衡的概念
2. 投票与决策
3. 中间投票者和中间投票者定理
(二)投票交易
1.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2. 隐含的投票交易
(三)政治行为的分析
1. 投票者参与投票的动因
2.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3.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五、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规模
1. 公共支出规模的规范理论
(1)边际效用理论
(2)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3)自愿交换理论
(4)公共选择理论
2. 公共支出规模的实证理论
(1)政府活动扩张论(瓦格纳法则)
(2)梯度渐进增长论(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外因素论)
(3)官员行为增长论
(4)多数票规则增长论(利益集团与财政错觉)
(5)公共支出增长趋势的基本决定因素
3. 公共支出规模的现实分析
(1)公共支出比率的变化
(2)公共支出增长的潜在压力
(二)公共支出结构
1. 公共支出分类与构成
(1)按支出用途分类与构成
(2)按费用类别分类与构成
(3)按经济性质分类与构成
(4)国际分类方法
2. 公共支出结构的决定因素
(1)政府职能与公共支出结构
(2)经济发展阶段与公共支出结构
(三)公共支出项目
1. 行政管理支出
(1)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与变化
(2)公共雇员数量和报酬的宏观经济效应
2. 国防支出
(1)国防支出的现状与变化
(2)国防支出的经济发展效应
3. 公共投资支出
(1)公共投资支出的现状与变化
(2)公共投资决策的标准
(3)公共投资的主要领域
(4)公共投资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
4. 社会保障支出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2)社会保障的经济效应
(四)公共支出效率
1. 公共支出的预算效率:预算方法
(1)分项预算
(2)计划一方案一预算
(3)零基预算
(4)预算方法的现实选择
绩效预算;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制度。
2. 公共支出的决策效率:成本收益分析
(1)确定目标
(2)列举成本和收益(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
(3)测算成本和收益(边际支付意愿;机会成本;影子价格)
(4)贴现成本和收益
(5)选择决策标准(净现值标准;收益-成本比率标准;内部收益率标准)
(6)选定项目
3. 公共支出的制度效率: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制度的意义
(2)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內容
(3)政府采购合同的类型
六、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体系
1. 税收
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 收费
3. 货币创造
4. 公债(含义;特点;种类)
(二)公共收入规模
1. 公共收入规模的演变
2. 公共收入规模的国际比较
3. 公共收入规模的决定因素
(三)公共收入结构
1. 无偿收入与有偿收入比
2. 预算内收入与预算外收入比
3. 税收收入与非税收收入比
七、税收
(一)税收原理
1. 税收要素与分类
(1)税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起征点与免征额。
(2)税收分类
按税收是否能转嫁分类,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分为所得课税、商品和服务课税以及财富和财产课税。
2. 税收原则
(1)配第的税收原则
(2)尤斯蒂的税收原则
(3)斯密的税收原则
(4)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5)现代税收原则
在公共经济学中,两个最重要的税收原则是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又区分为经济效率和制度效率。税收公平也区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的制度效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超额负担;无谓负担;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受益原则;能力原则。
3. 税收转嫁
(1)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定义
(2)税收转嫁的形式
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3)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二)税收的经济影响
1.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 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3.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 税收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5. 税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6. 税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污染税;直接管制;出售污染权;补贴政策。
(三)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就是一个课税主权之下,由税种体系、各种税收法律以及征纳管理办法所组成的聚合体,它具有自然属性和人为属性。
1. 税收制度的基本范畴
(1)税制类型,是指一国征收一种税还是多种税的税制。(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2)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税制结构的演变过程是,以简单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发展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再发展到以发达的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2. 税种设置理论与实践
(1)税种设置理论
按税源划分税制结构;按课税客体性质划分税制结构;按负担能力划分税制结构;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划分税制结构。
(2)税种设置现状
3. 各税系概况
(1)所得税制
所得税的性质;类型;课征范围;课征方法。
(2)商品税制
商品税的性质;类型;课征方法。
(3)财产税制
财产税的性质;类型;课征方法。
4. 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税务管理能力;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目标;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
(四)税制改革
1. 税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1)税制改革的含义
(2)税制改革的原因
(3)成功税制改革的评价标准与条件
2. 税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公平课税论
(2)最适课税论
(3)财政交换论
3. 世界性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路和做法
(1)税制改革的战略设想
综合所得税战略;线性所得税战略;支出税战略;统一税战略。
(2)税制改革的普遍做法
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增值税标准税率;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3)我国的税制改革
八、财政赤字与公债
(一)财政赤字的基本问题
1. 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2. 财政赤字
(1)财政赤字的概念
(2)财政赤字的类型
3. 财政赤字的规模
(1)财政赤字的衡量指标:赤字依存度,赤字比率。
(2)财政赤字规模的决定因素
4.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1)财政赤字的增长效应
(2)财政赤字的改革效应
(3)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
(4)财政赤字的通胀效应
(二)公债
1. 公债规模
(1)内债规模,衡量指标包括居民应债能力、政府偿债能力、内债负担率和内债依存度。
(2)外债规模,衡量指标包括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
2. 公债的经济效应
(1)公债的资产效应
(2)公债的总需求效应
(3)李嘉图等价定理
九、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1. 财政政策的定义
2.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
3. 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控制功能
(4)稳定功能
4. 财政政策的类型
(1)自动稳定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财政政策
5. 财政政策的目标
(1)财政稳定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
(3)公平收入分配目标
(4)平衡预算目标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原理
1. 财政政策作用的分析框架
2. 收入—支出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作用
3. 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作用
4. AS—AD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作用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1. 公共支出乘数
2. 税收乘数
3. 平衡预算乘数
(四)财政政策的作用工具
1. 预算政策
2. 税收政策
3. 支出政策
4. 公债政策
(五)积极财政政策
十、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财政关系的基本问题
1. 基本概念
2. 财政分权
(二)支出责任安排
1. 支出责任安排的原则
经济效率原则;财政公平原则;政治责任原则;管理有效原则。
2. 支出责任安排的现状
(三)收入责任安排
1. 收入责任安排的原则
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稳定原则。
2. 分税制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分税制的形式大体上有四种:分税额,分税制;分税率;分税种。
(四)转移支付制度
1. 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外部性;纵向均衡;横向均衡;需求收入弹性。
2. 转移支付的形式
无条件补助;配套补助;限额配套补助;专项补助。
3. 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十一、寻租理论
寻租与设租的概念
寻租行为
寻租成本
设租行为
设租成本
设租的社会后果
寻租设租的关系
合作博弈
政府行为与寻租设租关系
寻租设租的治理
十二、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的界定与理论演进
政府规制的领域
政府规制的类型和内容
政府规制的经济分析
政府规制的改革
808信息资源建设
第1章信息资源建设概述
1.信息资源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
1.2什么是信息资源
1.3信息资源化的成因
1.4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2.信息资源的特征与功能
2.1信息资源的特征
2.2信息资源的功能
2.3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
3.信息资源的类型
3.1信息资源类型划分的意义与标准
3.2信息资源的类型
4.信息资源建设概述
4.1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及含义
4.2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演变
4.3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4.4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
第2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1.信息资源建设的支撑理论
1.1系统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1.2经济学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1.3信息管理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2.影响信息资源建设的典型理论
2.1贮存图书馆理论
2.2零增长理论
2.3拥有与获取理论
2.4文献老化规律理论
2.5文献增长规律理论
2.6文献分布规律理论
3.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念
3.1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2信息资源建设始终是信息机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3.3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
3.4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重视“拥有”,也要重视“存取”
3.5信息资源共享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个过程
4.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4.1总体原则
4.2具体原则
第3章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因素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1.2新的信息环境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2.知识经济的兴起
2.1知识经济及其主要特征
2.2知识经济的影响导致了用户知识信息需求的多元化
2.3知识信息需求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3.国家政策与法律环境
3.1国家政策和法律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3.2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产权问题
3.3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守知识产权制度
4.文献出版发行状况
4.1国外文献出版发行状况
4.2我国文献出版发行状况
4.3国内外文献出版发行状况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4.4网上书店的兴起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第4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方法
1.文献信息资源建工作的基本流程
1.1文献信息资源工作的主要流程与环节
1.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主要流程与环节
2.文献信息资源采访理论
2.1近现代关于文献采访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
2.2国外选书理论
2.3各类型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特点与规律
3.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访方法和流程
3.1确定文献信息采集源——采集工具
3.2确定文献信息资源采集的渠道
3.3确定文献采集方式
3.4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流程
4.印刷型文献的采访
4.1图书的采访
4.2期刊采访
第5章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1.电子出版物的采集
1.1电子出版物的概念界定
1.2电子出版物的类型
1.3电子出版物的采集原则
1.4电子出版物采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5电子出版物的集团采购模式
2.数据库资源建设
2.1检索数据库建设
2.2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
3.网络虚拟信息资源建设
3.1网络虚拟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
3.2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与流程
4.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
4.1开放存取的定义
4.2开放存取的类型
4.3开放存取项目的进展
4.4开放存取资源的发展对策
5.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
5.1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及其必要性
5.2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
5.3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原理
5.4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
第6章馆藏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1.馆藏文献的组织与整理
1.1馆藏文献的组织整理的原理
1.2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内容
1.3馆藏文献组织整理的方法
2.馆藏文献的布局与排列
2.1馆藏文献的布局
2.2馆藏文献的排列
3.馆藏文献的复选与剔除
3.1馆藏文献的复选与剔除的原因与意义
3.2馆藏文献的复选与剔除理论
3.3馆藏文献的复选与剔除标准
4.数字馆藏的管理
4.1数字馆藏的概念及特点
4.2数字馆藏的管理的含义
4.3数字馆藏的安全管理
5.馆藏信息资源评价
5.1馆藏信息资源评价的意义
5.2馆藏信息资源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5.3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信息资源评价标准
第7章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概述
1.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1.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1.4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历程
2.1馆际互借的发展历程
2.2分工合作建设馆藏和编制联合目录
2.3合作采购
2.4信息源源共建共享的现代化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图书馆联盟
3.1图书馆联盟(LibraryCosortium)
3.2图书馆联盟的功能与主要任务
3.3图书馆联盟的类型与构建模式
第8章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1.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及其建设的基本知识
1.1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1.2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1.3构建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原则
1.4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效益问题
2.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及设计模式
2.1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结构
2.2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结构的要素
2.3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式
2.4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结构多维化的理论探讨
2.5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结构模式
3.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3.1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3.2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运行的要素
3.3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运行方式
3.4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运行的原理
4.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和策略
4.1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
4.2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4.4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实现条件
4.5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
810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管理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
2.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管理属性。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基本内容。
4.管理学。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2.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及其贡献;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4.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和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的涵义和基本特征;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意义。
2.管理的系统、人本、责任、效益原理。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启示。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管理道德。管理道德的基本观点及其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2.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
1.管理的方法论。管理哲学的涵义和构成;管理方法的分类。
2.管理的法律、行政、经济、教育、技术方法;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的内容、实质和特点及其正确运用。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理论。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依据、类型、程序、特点;追踪决策的概念和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应注意的问题;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直接的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的区别;主要的决策理论。
2.决策过程和方法。决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和政策指导矩阵的概念和特点;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计划编制工作的过程。
2.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含义、类型和步骤;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目标管理的过程。
2.滚动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技术。滚动方式计划的基本特点和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
3.企业资源计划和业务流程再造。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第九章组织设计
1.组织与组织工作。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结构的类型。
2.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型结构形态)的特点;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3.组织结构的设计。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4.部门化。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的优势和局限性;矩阵组织的特点及其运用。
5.集权与分权。组织分权两个主要途径(制度分权和授权)的内涵及其区别。
第十章人员配备
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程序、原则;工作分析的作用和内容。
2.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培训。管理人员的来源;管理人员选聘、考评、培训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区别。
2.直线与参谋、委员会。直线与参谋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和效率。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1.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目标、内容、过程与程序;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冲突及其管理。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果、内容、基本要素和重要功能。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1.领导理论。领导的实质和作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
2.领导方法。领导者的素质与修养以及一些主要的领导方式与艺术。
第十四章激励
1.激励理论。激励的涵义和作用、激励的过程及动因;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
2.激励方法。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培训教育激励)。
第十五章沟通
1.沟通的含义和障碍。沟通联络的含义和作用;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沟通的过程和基本步骤。
2.沟通的障碍及克服。沟通的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十六章管理信息
1.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区别和联系;管理信息的特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和开发步骤。
2.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发展阶段。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控制原理。控制的涵义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控制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控制的过程;计划与控制的联系;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事前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和不同类型控制的优缺点。
第十八章控制方法
1.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预算控制的形式、内容、作用及其局限性;比率分析、审计控制、损益控制、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投资收益率控制、报告分析法、亲自观察法的基本内涵。
2.其他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和综合控制方法。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维持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创新的种类与特征。
2.创新的内容和方法。企业中各类创新活动的特点;创新的过程和创新活动的组织;企业家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内容;技术创新与发明的关系;技术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贡献;组织中存在的技术创新的源泉。
2.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以及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
1.企业制度和文化创新。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基本逻辑和企业文化的创新。
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工业社会中企业制度的特征及其原因;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特点;网络化层级组织的基本特征。
841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与功能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及功能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二、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持续利用理论
四、人地协调理论
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综合效益原则
四、逐级控制原则
五、动态平衡原则
第二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成果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土地利用分类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分析
二、土地利用率的分析
三、土地生产率的分析
四、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四章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及系统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对象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系统
第二节评价单元的划分和评价因子的选择
一、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二、评价因子的选择
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章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的分析
一、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二、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后备土地资源和再开发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一、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分析
二、再开发土地资源潜力
第三节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基本计算方法
第六章人口和土地需求量预测
第一节人口预测
第二节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预测的方法
二、预测的程序
第七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依据
三、土地利用结构编制方法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
第三节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二、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三、分区方法
第八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一、概念
二、规划目的和原则
三、规划内容和程序
第二节土地整治规划
一、概念
二、规划目的和原则
三、土地整治的范畴
四、规划的程序
第三节土地复垦规划
一、概念
二、规划目的和原则
三、土地复垦的范围
四、规划的程序
第九章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土地管理概况
一、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国策
二、土地管理的涵义、内容与任务
三、土地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土地管理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第二节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一、土地管理目标
二、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三、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第十章地籍管理
第一节地籍管理概述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二、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第二节土地调查
一、地籍调查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三、土地条件调查
第三节土地分等定级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二、城镇土地定级
三、农用地分等定级
第四节土地登记
一、土地登记的概念和法律依据
二、土地登记的类型和原则
三、土地初始登记的内容、程序和主要文件
四、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程序
第五节土地统计
一、土地统计的概念
二、土地统计的任务和类型
三、土地统计表和土地统计图
四、土地统计分析
第六节地籍档案管理
一、地籍档案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二、地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三、地籍档案的分类和编目
四、地籍档案的鉴定和统计
五、地籍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章土地权属管理
第一节土地权属
一、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二、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土地所有权
一、土地所有权的概念
二、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形式和变更
三、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三节土地使用权
一、土地使用权的概念
二、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形式和变更
三、我国土地使用权主体、客体和内容
第四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
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
四、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
第五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一、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概念
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第六节土地征用
一、土地征用的概念
二、土地征用的程序
三、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
四、征用土地与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第七节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
一、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
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和依据
三、地权属纠纷调处的程序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一、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
二、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一、耕地的保护管理
二、林地的保护管理
三、建设用地保护管理
四、未利用地保护管理
第三节土地用途管制
一、土地用途管制的内涵和目标
二、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
三、土地用途管制的动态调整
第四节土利用监督与调控
一、土地利用监督
二、土地利用调控
第五节土地利用冲突管理
一、生产用地与生态环境用地冲突管理
二、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冲突管理
三、土地征收与生计安置冲突管理
第十三章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第一节城市土地市场管理概述
一、城市土地市场的概念
二、城市土地市场的结构体系
三、城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四、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
一、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模型与调控机制
二、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的政策工具
三、城市土地市场供需调控与管理创新
第三节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一、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
二、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依据
三、我国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政策和制度
四、土地价格的监测系统
五、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第四节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
一、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的概念
二、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的基本情况
第十四章土地信息管理
第一节土地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土地信息管理的概念
二、土地信息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土地数据的类型
一、土地数据的特征
二、土地数据的类型和数据表达
第三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二、地管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
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855文化理论与文化政策
(一)文化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1. 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解;
2. 现代文化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各文化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二)文化政策理论与实践
1. 文化政策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包括文化政策的概念,文化政策的主体与客体,文化政策的过程、构成、类别与功能等。
2. 近十年中国出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布局文化产业集聚区(带)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和措施。
(三)文化理论与文化政策理论运用与实践分析
1. 中国文化管理实践的文化理论视角分析;
2. 文化政策与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安全;
3. 当前国内外文化政策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创新实践等;
4. 文化政策与文化市场拓展、市场主体培育、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等;
5. 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体制建设;
文化政策的科学化;
民族文化政策的实践意义。
四、复试录取规则
复试差额比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发展研究院:原则上按照招生计划1:1.2—1:1.5的比例,确定各专业复试名单
经济学院:复试应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1.2
复试内容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素质和能力成绩,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绩,外语听说能力成绩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专业综合知识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发展研究院:笔试和面试
复试成绩计算公式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复试成绩=专业素质和能力成绩×40%+综合素质和能力成绩×40%+外语听说能力成绩×20%
发展研究院:复试成绩=面试成绩×50%+笔试成绩×50%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复试成绩=专业综合知识成绩×80%+外语听说能力成绩×20%
录取
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综合成绩=((初试总成绩+加分)/5)×(50%)+复试成绩×(50%)
经济学院、发展研究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综合成绩=((初试总成绩+加分)/5)×(60%)+复试成绩×(40%)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
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108-7500)进行删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