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件苦差事, 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学画画或弹琴,报了班却很难坚持下去。持续而快乐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或许本文会给你一定的启发。
一、学习这件事儿,需要掌握一个好的策略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周围有没有这样一些人,或者你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会很多的技能,比如音乐、体育、艺术,样样都能,非常多才多艺。我周围就有这样的人,游泳打球、下棋插花、吹拉弹唱什么都会,工作竟然也不落下。
我就想:他们太有意志了,学习能力太强了,我这种懒癌肯定不行的。
后来有一次,某个样样都能的朋友跟我说:你们咨询顾问每次学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公司,短短几天就可以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大致情况,而且还乐此不疲,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我突然觉得,我在工作上可以快速学习,凭什么学其它东西就不行呢?后来我就把在咨询行业学习的一些方法用在学习吉他上面。
具体怎么做一会儿在过程中跟大家分享,先说结果,我大致学了3-4个小时然后自弹自唱了一首歌,而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碰过吉他,也没有任何乐理知识的基础,乐感也非常一般,最重要的是,我的手还特别短(弹吉他的朋友肯定知道手短的痛苦了)。
经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学习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只要我们掌握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即可。
二、快乐学习要做到什么?
先抛开学习,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而且快乐,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呢?
其实不外乎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所以,学习也是一样,要做到持续且快乐的学习,无非以下三点:
1. 我们喜欢这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 2. 我们能够学得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 3. 这种学习能够帮我们带来价值。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一个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和价值的学习你会很难持续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的话也很难做好。
另外,这三个要素不光在学习方面,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事情基本都是如此。你要选择一个工作,应该也会去选你喜欢的、能做好的并且能够帮你带来足够收入(价值)的工作。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我概括为四点:
1.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2.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3.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三、按需学习:想学那么多,却一样也没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看到别人学画画或弹琴,报了班却坚持不下去;工作当中发现自己思维方式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但是再也没打开过;觉得心理学很有用,去找人推荐书目,买来放在床头却从来没翻开。
我们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开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没有多少是坚持下去的。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8小时看网页没问题,但一天思考4、5个小时,人会被掏空。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筛选出来。那如何筛选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习都有什么特点,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做出正确决定。关于成年人学习有很多研究,概括来说,成年人与小孩的学习有四个大的差异:
1.自愿。小孩学习一般是家长安排的,我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不上学,但成年人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学习、只娱乐。所以,成年人的学习内容,必须让我们看到紧迫性才行。 2.经验。小孩的脑袋是空的,他可以接受任何东西。但成年人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把学习内容跟经验做个对照,决定是否接受。同时,如果学习的内容超出我们的经验太多,往往我们也很难看到价值。 3.自主。相比小孩来说,成年人有更多主见。我们接受哪些信息、哪种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选择的学习,应该是能让我们有参与感,而不是说教型的。 4.行动。如果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有机会应用,或者不知道怎么应用的话,我们就会忘记。不管学习的内容有多好,只要不能使用,我们最终都会觉得没有价值。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1.有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2.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3.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 4.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其中,对于有用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1.长期有用的东西,你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学习内容,短期内就可以找到用处;而另一些学习内容,对你未来是很有用的,但是现阶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价值场景。
前面我提到的学吉他,学完之后马上就可以跟朋友得瑟,而且对我来说,它是一种很有效的减压方式,所以短期就有用。但是,有些学习内容对你来说是长期有用的,现阶段看不出。
比如你要去训练思维方式,你知道它有用,但短期之内看不到效果,而且短期之内也不能让你事业上有什么明显提高。那怎么办?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的价值场景出来。比如,我就开了个公众号,规定自己每周要写一篇文章,而且必须是写方法论之类的,把它作为我学习总结、反思、应用的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本来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学习是看不到短期作用的,所以每天或者每周去总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把它写在公众号里,这时读者点赞和转发就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这样通过把长期有用的东西变成短期有用的东西,让自己很好地坚持了下去。
2. 一个大的学习内容,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等等。但是,我学吉他并不是想要成为多么顶级的吉他手,只是为了排遣和放松,那会几个基本的和弦,然后左手会按弦和切换,右手会扫弦,其实就够了。
所以,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识别出这个领域内,哪些是对你最有用的,而不是一股脑儿全盘接受。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果壳的在行里有个行家账号,今天刚好见了一个人,她是个财务顾问,专门去找潜在的创业项目,把项目卖给投资人,做融资对接。
她的困惑在于很难跟创始人建立交流,因为她对这些项目所在的行业并不如创始人那么了解,所以她找我,是为了知道如何加深行业理解,从而跟创始人对话。
但其实,她对行业再怎么了解,是不会比创始人更加深入的,所以,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她选择一个点,做深入学习,而那个点可能是创始人不知道的。
所以我最后给她的建议是:
第一,接触到项目的时候,先去了解那个行业的基本信息,比如上下游、商业模式、宏观环境、痛点,这些是比较容易快速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在众多痛点里面找一个,去做深入研究,然后在交流的时候可以着重于这个点,让对方觉得你是懂这个行业的;
第二,作为财务顾问,她的优势和价值在于,对投资方更了解,投资人通常投什么样的项目、看重什么东西、投资过程如何,这些是创始人所不了解的,也可以作为重点去介绍。
所以,我们学习有用的内容,不仅包括选择有用的学习领域,也包括对领域做一些拆分,分解出对自己最有用的模块并学习。
所谓按需学习,就是我们在开始任何一项学习的时候,不应该是草率或心血来潮,而是需要确保学习的这个点是有用的,它能够匹配你现在的状态,能够参与并应用的。
四、调整心态:靠意志力坚持学习,是个幻想
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如果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一年词汇量就几近8000了,基本就是托福的词汇量了;如果坚持每天写2000字,两个月就12万字了,就可以出一本书了。
我们都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是坚持的了的?因为光靠意志力真的很难!
一般人提到学习就已经头大了,还要终身学习,简直人生无望。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确实不易,包括我自己。
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任何让自己坚持的事情,都会消耗能量,让你感觉非常累。当你坚持学习的时候,不是“学习”这件事情累着你,而是“坚持”这件事情累着你了,意志力耗费了大量能量。
另外,用意志力坚持学习,其实还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学习很痛苦,我是不想做的,所以才需要意志力。所以我们总跟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一定把这本书看完、一定要考完CFA,只要挺过去就可以继续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了。
其实一旦抱有“学习完就可以出去玩了”这种心理,学习就肯定不会快乐。因为这种心理的暗含前提是:学习是一种牺牲,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才是人生的终极快乐。
然后,当你抱有学习不快乐、学习是牺牲的心理时,那么每次学习过程中,大脑内部和痛苦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进而就趋向于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不痛苦的事上去,比如刷个朋友圈、看集美剧。
长此以往,大脑就会慢慢建立起非常稳定的神经结构,一旦你拿起书或坐到书桌前,就会产生痛苦,然后,你就会不自然地拿起手机,甚至你都没注意到这个习惯性动作。
如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那你必须要告诉自己:我需要的不是美剧,我需要的是学习这本书,这个才能给我长久的快乐。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把一切诱惑全部隔离开,不要指望意志力,因为意志力往往惜败于诱惑。
当你这样扛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形成习惯,这个过程之后,学习造成的痛苦会轻很多,它就跟你吃饭睡觉一样,已经习惯成自然。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一段时间不看电视后,你甚至都想不起来看电视这件事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比意志力更可靠。
我学习吉他的时候,手指一直摁着,时间长了会很痛。如果一直让自己坚持,其实挺难的。我就想起之前在街头看流浪歌手弹吉他,于是在练习的时候我就进入一种幻想:
幻想自己抱着吉他在黄浦江边,完全是流浪歌手的身份在表演,甚至着装和语言都虚拟好了。因为从小喜欢看武侠小说,特别憧憬小说里的江湖生活,所以练习的时候出现这种幻想,我就会感觉自己在做快乐的情,很容易就忽略了疼痛。
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学习(前提是学习的东西符合前面讲的原则,也就是说,学习的是有价值的东西),那就不要觉得自己在牺牲,不要觉得需要靠意志力。直接告诉自己:我是在做快乐的事情,我不需要受欲望束缚,学完我就能怎样了。
以这样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摒弃诱惑,等习惯养成,自然就轻松了。
在心态方面还要补充一点, TED演讲里有一期叫《The first 20 hours》,它说过去我们都讲一万小时理论,很多人觉得很害怕,学一个东西要练那么久,然后就打退堂鼓了。
实际上,一万小时是说成为顶级专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其实普通人学一个东西20个小时就够了。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要达到右边A的点需要1万小时,但是达到B那个点,可能20个小时候就够了,学习的大部分事情其实达到B或者A和B之间足矣。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A点的领域,可能也就一个甚至还没有。
总结一下就是,一旦选择了学习一样东西,我们就需要告诉自己它积极的一面,并想象实现了它之后的快乐场景。
同时也需要明确,你是想成为顶尖专家、还是学到及格就可以,这样就能够合理分配精力,做到最佳的投入产出。
五、 提升元认知策略:让学习更有成就感
一张双关图,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看到的可能是美女的脸,也可能是树与飞鸟,这是源于知觉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跟我们的过去经历、兴趣领域等各方面都是相关的。
其实学习也一样,我们每个人基因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认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擅长经验;有些人喜欢一个人总结的学习,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学习,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不同的学习风格。
而学习风格本身受天性影响很大,很难调整,但风格没有绝对好坏,只是说任何风格都有相应优劣势,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智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了解和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风格,明确优劣势,进而调整学习方法——这种能力我们叫做元认知,它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学习东西比较快,知道自己的盲区,知道哪种方式对自己有效,并且会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元认知”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抽象,举例来说:我学习风格比较倾向于逻辑,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东西不符合逻辑,它再有见地,我也得把它套到一个框架当中才行。
我感觉我的世界是充满各种框架的,没了它们我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就会紊乱。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特点,所以每看一本书,就会先看目录,然后快速浏览并掌握大框架,再细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一部分是在哪个框架下,进而对这本书也会消化吸收更充分。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他们偏爱跳跃式的学习。这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风格,当然也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那么,那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呢?基本就是这五个方面:
1.筹划——学习新知识时,需要推理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研究一个行业,重点看其宏观环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场等等。 需要筹划,有目的,再制定计划,与什么人聊天、寻找资源、大概什么时间去做。而元认知差的人没有特别的规划,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了。 2. 选择——元认知技巧强的人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里筛选出关键要素,比如做一个行业研究,通过google、知乎筛选出很多信息,并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 元认知比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觉得每样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学,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没。 3.联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元认知差的人不太会联想,只会不停接收,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是割裂的。 4.调整——分析与理解新的知识,抛弃过去有用但现在不需要的信息。 5.追踪——能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不会生搬硬套。
六、正确犯错:用成就感替代挫败感
不知大家平时是否关注罗振宇,听他讲课很轻松,学习过程很快乐、很有动力。但是,倘若你自己去看他讲的某本书,则快乐感就下降很多。
因为他读完一本书,给你讲30分钟,讲的都是书里新鲜有趣的内容,新鲜知识本身就能带给人多巴胺,所以你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但自己去看书你会发现,对于一个结论,作者往往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证。
这时同样量的多巴胺,一本书看完需要10个小时,而罗振宇讲完只花半小时,多巴胺浓度差异是很大的。
另外,如果不是看书,而是更进一步的,比如学习某种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工作中去,学习的快乐感就更降低了。为什么呢?
我们说,通常学习有三层:
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识点;
能力层: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学习新鲜知识还是相对容易快乐的,但是,越上升到能力层次的学习,越不容易从内容本身获得快乐,新鲜感无法大量集中的获得。
知识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更多是原理性或资讯类的东西;而能力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是程序性或者操作类的东西。
比如,自行车为什么可以保持平衡,更多的是知识;你会骑自行车、保持平衡,更多的是能力或技能。学习前者,多看书,听别人讲,就可以了。但学习后者,只能自己实践,肯定会摔跤和犯错。
90年代,IBM的“深蓝”靠强大的芯片计算能力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来,深蓝的设计者特索罗觉得:机器运算速度比人脑快这么多,却是勉强战胜,这是为何?进而他发现,卡斯帕罗夫的神经元非常有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他能够迅速检测出棋局的微妙差异,不像“深蓝”需要分析每种可能方法,卡斯帕罗夫能够立即优化选择,集中评估,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后来,特索罗创造了一种新的AI程序,从零开始,每场必输,但是它具有从自身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所以它夜以继日地跟自己下棋,几十万次后,它就能够打败人类最棒的选手了。这种编程方法,严格模仿了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失败最终转化为成功。
由此可见,从错误中学习,本身就是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每一次犯错,都是在学习中进步,都是成长的机会。
因此,每次犯错后如果能够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进步,那么在犯错中感受到的就是快乐,而非挫败。
总结
怎样才能快乐有效地学习?我们要做到三点,第一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我们能够学得好、让自己有成就感,第三,这种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基于这三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即可。
调整心态: 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将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万小时, 20小时足矣。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与反思学习风格,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学习当中,除内容选择外,更需要关注的事情。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