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经济学每日一练2018.10.23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北师大2015研;深圳大学2015研;社科院2015研;中央财大2014、2009研;厦门大学2013研;中南财大2013研;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6研;武汉大学2002研;人行研究生部2001研)
答:购买力平价指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①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②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③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④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①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②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差额。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是实际上的那样。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学者的著作。李嘉图等学者也由于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被视为是该理论的先驱和开创者。但其奠基人和代表人物被公认是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提出这一理论,1916年后发表的十多篇论文和专门著作中都专门论述或涉及到购买力平价,其中以1922年发表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文的论述最为详尽。但是,购买力平价只是指出了价格水平和对汇率的作用,没有揭示出这种作用发生的详细过程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完美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经济中汇率变动的经验。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汇率理论,它们试图从不同角度解决汇率决定问题。
更多干货请关注QQ群和微信平台,请加入启航经济学考研资料群享受客服答疑经济学考研资料QQ群:567856954
经济学考研官方微信号:启航考研经济学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
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108-7500)进行删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