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经济学每日一练2018.2.26
【每日一练】
微观部分
在知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情况下,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价格是怎么确定的?消费者是否认同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为什么?
【解析】
(1)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由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即数量)方向相加得到的,表示的是整个市场在各个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而供给曲线则是市场在各个价格水平下愿意向整个市场提供的数量,私人物品的定价方式就是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相交的地方,此时的价格是每个消费者愿意单独支付的价格,而数量则是所有消费者愿意消费的数量。图(a)展示的是只有两个消费者消费私人物品的情况。

(a)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图 (b)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2)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需求曲线沿纵向(即价格方向)相加得到的,而由于公共物品是政府投资提供的,所以政府在公共物品上的投资量就是该物品的价格。同样,公共物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最优价格,显然此时的公共物品价格应该等于所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图(b)展示的是只有两个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情况。
(3)消费者是不满意这种定价方式的。首先,单个消费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更不用说去准确地陈述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其次,即使单个消费者了解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们也不会如实地说出来。为了少支付或不支付价格,消费者会低报或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他们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当“搭便车者”,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由于单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不会自动显示出来,所以无法将它们加总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事实上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定价的话,市场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将低于最优数量,因此这种定价方法失灵。
【出处】南开大学2011年考研真题;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考研真题
宏观部分
名词解释:购买力平价
【解析】
购买力平价指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它认为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2美元和1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等量的货物,则2美元兑换1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①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②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③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④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①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②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差额。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是实际上的那样。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学者的著作。李嘉图等学者也由于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被视为是该理论的先驱和开创者。但其奠基人和代表人物被公认是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提出这一理论,1916年后发表的十多篇论文和专门著作中都专门论述或涉及到购买力平价,其中以1922年发表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文的论述最为详尽。但是,购买力平价只是指出了价格水平和对汇率的作用,没有揭示出这种作用发生的详细过程及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完美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经济中汇率变动的经验。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汇率理论,它们试图从不同角度解决汇率决定问题。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考研真题;深圳大学2015年考研真题;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2014年考研真题
更多干货请关注QQ群和微信平台,请加入启航经济学考研资料群享受客服答疑经济学考研资料QQ群:567856954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
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400-108-7500)进行删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