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1、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第一节 媒介技术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一)、技术与传播技术
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内涵:1)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手段、保存手段、传输手段、接收手段及其知识和操作技艺等,都在媒介技术的范畴之内;
2)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来自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3)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是实践应用层面上的效率问题,从媒介技术的角度而言,就是解决如何以方便、灵活、快捷、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问题,它的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
(二)、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1、技术“善”论: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来带向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2、技术“恶”论:这是一种从本质上否定技术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夺走人的职业和饭碗、夺走人的隐私、剥夺人的政治民主权利、导致官僚制国家;技术助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降低人的自律、埋没个人和个性终甚至夺走的人的尊严;终技术将污染自然资源,将人类和地球引向毁灭。
3、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新的可能,但也使得这些新的可能性的控制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梅塞尼技术中性论观点:1.技术本身是工具盒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2.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时使用技术的人;3.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
(三)、技术于社会的相互关系
1、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它虽产生于人的需求,但它一旦成为气候,便很容易脱离人的控制而成为脱缰的野马,因而,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2、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没有人的社会需求,就不会有技术,这表明了人对技术的主体性:人是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地球村》
三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信息;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二)、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史前人: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同时,疏远其他感觉只重视视觉也会产生情感的分离,使人的总体感觉能力下降。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不仅扩张了视觉和听觉,由于强烈的现场感和接触感而扩张了人类的触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三)、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四)、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①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③ 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人具有理性(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
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比较在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明确提出了“电视人”概念。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收看电视在狭小空间中进行,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养成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
“容器人”:日本,中野收《现代人的信息行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其他人接触,但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关系的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不认同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媒介依存症: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网虫问题。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佐藤毅 日本 《人的自律》
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对象;电视唤起人们新的欲望,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响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使得出现追求奢侈华倾向,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他律性欲望主义”,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三)、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
网瘾症:也叫上网成瘾综合症,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8小时以上)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
五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信息超载成瘾;4.网络游戏成瘾;5.网络视听成瘾
心理危害: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产生原因:1.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空间和媒介接触条件是网瘾症产生的前提,没有互联网,也就不会有网瘾症;2.网络是一种新技术,人类社会对它的认识还不到位,相应的控制机制还未成形;3.网瘾症的发生也有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原因。
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一)、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
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
四大领域:
1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
2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3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
4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
多媒体: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连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美国鲁塞尔·纽曼的“4C”趋势:
1)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2)2)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3)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新媒体发展的社会意义: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将改善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2、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3、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
4、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二)、防止幼稚的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传播过程更加平等带来社会关系平等;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力和机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或政治选举的可能,普遍民主的社会。
历史渊源:布莱士对报纸在舆论的合理化、理性化及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库利“印刷意味着民主”;麦克卢汉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一种“媒介神化学”基础上;认为文字和印刷媒介与“人的堕落”对应。
评价: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