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正在陆续公布,院校招生简章主要功能是向考生介绍学校概况、报考条件、报考日程、联系方式、学制、费用等事项,其中报考条件、报名日程、联系方式是核心内容。启航小编整理了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公布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宣传,希望各位考生尽快熟悉报考章程,做好复习准备!
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宣传
一、学校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且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8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00多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8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305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9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学院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能够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2.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1人。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导师组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全部具有985高校的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章300多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 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3.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青少年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3.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框架下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如何体系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育国民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提高国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并输送人才。在中共中央加快推进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硕士点的设置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治理论素养与法治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方法研究;3. 社会主义法治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前沿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传播专题研究、法律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法治教育研究、法治文化与法治社会等。
三、专业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教材编写与法治教育创新实验指导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10-2022)
专业代码、名称 | 招生人数 | 学制 | 考试 科目 |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 - | 4 | 4 | 5 | 5 | 5 | 5 | 5 | 6 | 6 | 6 | 6 | 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8 | 10 | 10 | 7 | 5 | 8 | 8 | 8 | 8 | 8 | 6 | 6 | 6 | 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 8 | 10 | 6 | 6 | 7 | 7 | 7 | 7 | 7 | 8 | 6 | 6 | 6 | 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
030520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 | - | - | - | 6 | 7 | 8 | 8 | 10 | 10 | 5 | 5 | 5 | 5 | 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 | - | - | - | - | - | - | - | 5 | 5 | 5 | 5 | 5 | 3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17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
一、学校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
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首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且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2019年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8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00多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7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8万册,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各类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305万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
二、学科与专业介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隶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五个二级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分中心。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33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9名,兼职研究人员20余名。2012年,学院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能够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2.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精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点问题专题研究、《资本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师1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师资博士后1人。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导师组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全部具有985高校的博士学位,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章300多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要依托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较好法律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了解心理活动规律、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2. 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3.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史专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务、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青少年专题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是一支凝聚了哲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规律,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政党发展与建设规律、社会思潮演变与社会变迁规律、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规律等。旨在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骨干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2.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3.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史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著作选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海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研究等。
三、专业师资与研究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的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硕士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框架下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如何体系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培育国民的法治思维与法治理念,提高国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能力;如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育并输送人才。在中共中央加快推进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大背景下,本专业硕士点的设置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法治理论素养与法治教育能力的高层次管理、教学和研究的应用性人才。
二、专业方向与主干课程
本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下设3个研究方向:1.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方法研究;3. 社会主义法治传播研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前沿研究、法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传播专题研究、法律伦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法治教育研究、法治文化与法治社会等。
三、专业师资与成果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近几年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全部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多位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是一个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具有丰富的法治教育教材编写与法治教育创新实验指导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三、历年来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历年招生目录(2010-2022)
专业代码、名称招生人数学制考试
科目
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4555556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810107588888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81066777778666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030520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678810105555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09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55555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2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④817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备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复试比例一般情况为1:1.2,当年的复试比例请以当年公布的研究生复试办法为准。)
四、特点与优势
1.地域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地处上海。上海是国际金融大都市、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遇。
2.精细化培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扩招,使许多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从学徒模式沦为“放羊”模式。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对研究生教育采用“精细化”培养模式,不仅为学生配备资深教授和年轻导师进行双向专业指导,还为班级配备学术班主任及辅导员,加强学生学术训练及生活指导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双硕士学位。本学科尤其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2012年,与英国约克大学(在英国排名前10位)签订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学生在华东政法大学学习2年,在英国约克大学学习1年,三年内可以同时获得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英国约克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3年,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签订关于学生及教师交流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时,我们还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夏令营或短期交流形式出国访学。
4. 雄厚的法学学科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学学科关系密切。我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批政法院校。法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雄厚。法学整体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托华东政法大学雄厚的法学学科优势,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法学知识,能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高校院校等从事党务、管理、宣传、政策咨询、德育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5. “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开设。学院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自主增设的“政党与国家治理”二级学科博士点,为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五、名师风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导师:杨嵘均教授、王建龙副教授、尹峻副教授、张建忠副教授、李明坤副教授、闫莉副教授、赵宴群讲师、王江涛讲师
杨嵘均,男,江苏淮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网络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1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北京日报》《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
王建龙,男,山西离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思想史。主要著作:《长治久安:理念、制度及其推进》。发表论文:《论自由、民主与平等理念的张力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被误读》、《论严复对“大一统”理想政治的反思及其现实意义》等。先后获得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度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华东政法大学2005—2008校教学成果奖。
尹峻,男,吉林省吉林市人,1979年12月生,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分析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等5项,出版学术专著《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新考察》,在《哲学与文化月刊》《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张建忠,男,福建屏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出版专著1部,合著1部。在《学海》《社会主义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引领研究”(2020)、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结构及其对文化生态建设的启示”(2015)、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逻辑的重构》(2018)、华东政法大学校级课题《唯物史观视域中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2012)。
李明坤,男,山东省博兴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美国杜兰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学术月刊》、《世界哲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课题研究。
闫 莉,女,河南鹿邑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
赵宴群,女,上海崇明人,复旦大学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
王江涛,男,重庆人,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古典政治哲学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美事艰难》1部,译著《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阿奎那论正义》2部,在《浙江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先后获上海市教学比赛二等奖2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导师:徐家林教授、何益忠教授、赵庆寺教授、胡志平教授、黄一玲教授、喻包庆副教授、花勇副教授、李旭副教授
徐家林,男,安徽合肥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政党与国家治理专业(博士点)负责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法治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模范教师、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与转型理论、中国政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20多项。出版《“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社会转型论——兼论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等学术专著2部,编著和教材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解放日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报纸公开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奖)论文二等奖,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和摘编。
何益忠,男,重庆酉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党建。主要科研成果包括:《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民主集中制之“辩证统一”探析》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2017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赵庆寺,男,山东青州人,1974年12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等。曾获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国高校思政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著有《能源安全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等四部专著,在《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胡志平, 男,江西宁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等CSSCI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论文也多次入选并参加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和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年会。主持完成教育部青年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基金等课题。2013年获得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长三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黄一玲,女,安徽桐城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后,曾获国家留基委资助赴牛津大学访学一年。担任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东南学术》、《国外社会科学》、《探索》等杂志发表五十余篇论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部分论文获EI检索、人大复印资料以及人民网、光明网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学会项目等。
喻包庆,男,江西万载人,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长期从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社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CSSCI等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主持省部级、市级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曾获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奖、教育部精彩课件优秀奖、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研究工作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提名奖,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第21、22、23、25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另外,专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获2012年上海市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花 勇,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内法规、民族国家构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江淮论坛》、《国外社会科学》以及解放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多篇文章,数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目前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
李 旭, 女,山西阳泉人,1982年10月生,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政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内政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教学与研究。在《江淮论坛》、《南通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学报》、《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参与了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课题项目、江苏省重大课题项目、上海市贸促会委托项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司法培训中心的俄罗斯法律翻译等多项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导师:陈代波教授、马川副教授、万勇华副教授、阮博副教授、赵丽涛副教授、曾琰副教授、孙帅梅副教授
陈代波,男,四川宣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013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4-2015学年任英国约克大学访问学者(主题为中英公民教育比较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伦理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外公民教育比较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5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和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Citizenship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马 川,女,副教授,四川成都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心理协会会员、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发展,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独著《文化发展心理学视野下性别认同研究——以青春期女生为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青年失业研究》。翻译、合著以及参编教材数本。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上海市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现状与建构路径研究》、上海市第五届“晨光学者”,项目为《“新失业群体”身份建构与政治社会化的互动机制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探索》等相关课题数项。参与国家社科、教育部、上海哲社课题若干。
万勇华,男,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术月刊》、《学术交流》、《江汉论坛》、《探索》、《湖北社会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5本,主持校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
阮 博,男,安徽芜湖人,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伦理与政德建设、意识形态与党的建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上海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上海学校德育项目、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启明星”项目等校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独著或合著《当前中国政务诚信问题研究》《转型期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研究》《科学防范现代危机的公共政策》等学术专著7部,在CSSCI期刊及重要报纸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赵丽涛,男,河北邯郸人,副教授,法学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主要从事网络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伦理学研究》、《探索与争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期刊和报纸上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上海社科规划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国情调研等各级各类课题13项,参编著作3部。
曾 琰,男,湖北竹山人,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教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2等资助、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资助计划“国情调研”项目、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等多项课题,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先后在《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中州学刊》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孙帅梅,女,山东招远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曾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高校十佳辅导员等及学生评选的“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称号。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专著、编著4部;在《思想理论教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导师:葛玲教授、满永研究员、刘招成副教授、严宇鸣副教授、刘怡讲师
葛 玲,女,山东日照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共党史、中国当代史。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代表作有《一九五五年广东粮食“三定”政策的实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皖西北“责任田”的改正》、《中共历史研究的地方视野——兼论微观个案的适用性》、《1955年春季粮荒中的“统销补课”——以广东地区为中心》等,201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统购统销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1953-197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建国初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集体化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河治理研究》等。
满 永,男,安徽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社会文化史。主要科研成果: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开放时代》、《安徽史学》、《二十一世纪》、《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主要代表有:《追寻运动中的制度》、《重释“社会革命”的意义》、《“背靠背”政治:反霸中的革命场景生成》、《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等,201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集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集体化时期中共农村支部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等。
刘招成,男,湖南安化人,副教授。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美国中国学。主要著作:《美国中国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曾在《社会科学》、《中国农史》、《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反对本本主义>接受史研究》、《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等论文多篇。
严宇鸣,男,上海人,副教授,2007、2014年分别获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史、政治经济史、基层社会治理。先后主持市教委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中青班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中国党史研究》《史林》《中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青年研究》《学术月刊》《解放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0余篇。
刘 怡, 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社会性别研究。关于以新视角切入传统政治史研究方面,有研究积累和心得,重点关注历史进程中人的活动。近年来在学术期刊《中共党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曾获上海市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与传播研究专业
导师:赵庆寺教授、彭扬教授、叶慧娟副教授、贾秀芬副教授、陈赛金副教授、崔文霞讲师
赵庆寺,男,山东青州人,1974年12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政治等。曾获华东政法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国高校思政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著有《能源安全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等四部专著,在《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彭 扬,女,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阳光学者”。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高等教育法治。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子项目、上海高校德育实践课题、上海高校德育创新发展课题多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在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主要论文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法可行性及模式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法导向及进路》、《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事务良法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格局、现状与建议》等。
叶慧娟,女,河南宝丰人,法学博士,副教授, 2015-2016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上海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指导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刑法学、青少年法治教育。近年来在《刑事法评论》《法学杂志》《江汉论坛》《人民日报》《学习时报》《解放日报》等重要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2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主编多本法治教育教材和读本。代表性著作有:《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代表性论文有: 《论刑法文化对犯罪控制的制约之道》、 《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的动力机制研究》、《网络反腐过程中网络举报的规范研究》、 《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以法律大数据助力现代治理》、《刑事审判应直面公众舆论》、《法律大数据:实现法治战略的有效战术》等。
贾秀芬,女,山西忻州人,副教授,日本神户学院大学法学硕士,日本大阪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江苏省社会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法学会理事。曾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法学基础理论、社会法学等。主持完成主要科研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劳动力市场转型期亚洲六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者间劳动供给合同研究”等。主要论著有:《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合著,法律出版社)、《日本劳动法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
陈赛金,男,1981年10月生,福建福清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任行政复议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行政法、大学生思想政治、青年亚文化。主持司法部、共青团中央、上海市“阳光计划”等课题10余项,在《法学》《中国青年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我国人民团体参与立法问题研究》。曾获团中央学校系统理论研究成果全国一等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上海市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先进个人、上海市残疾人维权先进个人、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崔文霞,女,山东单县人,教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是比较教育、领导力教育、法治教育等。近些年来,在《比较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湖北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高校学生团体研究: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为视角》《美国情感智能领导力模式探究与应用思考》《全球化视域下跨文化领导力发展阶段与模式探究》等论文40余篇,合译及参编著作3部,参编研究生教材1部,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曾多次获奖,出版译著《团体社会工作》,出版专著《当代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探索》。
六、培养费用
我校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励,新增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助学金将基本覆盖研究生培养费用。同时,学校还设置学业奖学金,学生至少能够获得三等以上新生或者学业奖学金。
七、成才保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利息在校期间由政府补贴,贷款金额为每年6000元。
◆学校建立研究生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困难补助、特困补助、学费减免、校内外助学金等多种资助途径,根据当年困难补助的比例给予不同金额的资助。另外,学校设立有勤工助学中心,目前已经为相当比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并将积极拓宽解决研究生实际困难的渠道。
◆目前我校研究生设有以下奖学金:伟庆研究生奖学金、文骏奖学金、盈科奖学金、1987“平凡”奖学金、曹漫之奖学金、树英奖学金、思瑛创新奖学金、中金缘法奖学金、富兰克林(香港)奖学金、陈三妹奖学金、沼田•毅石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社会工作奖学金和帮困助学金等。
◆出国(境)留学资助(双学位)。我院对赴国(境)外开展相关专业留学的学生,给予学费全额80%的资助。截止2019年,我院已资助3名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
(1)夯基计划:研究生专题读书会
以本院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为主,聚焦学科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在导师组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研究生专题读书会,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夯实研究生的学术根基。
(2)攀登计划:研究生学术论文展示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
以学院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举办研究生学术论文展示暨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诚邀学院及校外相关专家和老师评选和参与点评。
(3)助飞计划: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资助项目
以一年级研究生为主,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资助项目
(4)创优计划: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为鼓励研究生潜心学术研究,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以二、三年级研究生为主,设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课题暨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
(5)领航计划:研究生学术领航大讲堂
主要围绕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学科研究前沿与动态、学科意识与学术素养训练等,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青年学术新锐、期刊杂志编辑等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八、就业前景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6年研究生招生以来,共有13届毕业生196人。截止2021年8月底,学生就业情况、就业前景良好,就业率达到96.6%。
以上是启航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公布202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招生宣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更多考研院校资讯敬请关注启航教育!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