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具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包括
1926—1927年年初,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一年。此时正值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莫斯科和整个苏联燎原般发展,国家经济全面开花,市场上商品丰富、品类繁多,商店、饭馆、咖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的学说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在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传播者。17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多样性特点,其原因有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