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与“双非”是两个看似对立、却常常被公众混淆的概念。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准备考研、求职甚至留学申请时,都会遇到一个经典问题:“双一流是双非吗?”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隐藏着人们对教育资源分配、学历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的深层关注。
一、什么是“双一流”?它的概念是什么?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是中国教育部于2017年启动的国家级战略项目。它旨在支持一批高校及其重点学科跻身世界顶尖行列,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国际影响力。
目前全国共认定了147所“双一流高校”,其中包括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以及部分在特定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等)。
简而言之,“双一流”是一个政策支持标签,代表国家层面对一所学校或其某个学科的认可与投资。
二、“双非”又是什么?它和“双一流”是什么关系?
与“双一流”相对,“双非”是社会民间自发形成的一个概念,主要指**非“985”也非“211”**的普通本科高校。这个词并不是官方术语,但在求职市场和高校讨论中广泛流行,常常被用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院校。
在“双一流”政策推出前,中国高校大致被分为:
985高校:国家在1998年启动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共39所。
211高校:国家自1995年起支持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共有112所。
双非高校:既不属于985.也不在211之列的普通本科高校。
在“双一流”政策启动之后,原有的985、211划分被逐步淡化,但社会层面对“双非”的认知依旧存在。因此,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
“双一流是不是就代表不是双非了?”
三、双一流是双非吗?答案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1. 从定义上看:双一流 ≠ 双非
如果某所高校被教育部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不论它是否属于985或211.其身份就不再是“双非”。因此,从政策意义上看,双一流是“国家重点支持单位”,不能归入“双非”。
例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因为气象学科入选“双一流”,所以它不是双非。
中国政法大学:原是211高校,但在第一轮“双一流”评估中未能入选,因此尽管社会认可度高,却未必被视为“双一流”高校。
2. 从社会观感看:双一流中的“非985非211”可能仍被误当成“双非”
由于“双一流”并不直接等于985或211.许多“新晋”双一流高校在社会印象中依然被当作“双非”。例如:
郑州大学、燕山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虽然部分学科已获“双一流”认证,但在人们口中常常还是“普通高校”。
原211但没进“双一流”的高校,如东北石油大学,虽然历史上是重点大学,但可能因未获新标签而“身份尴尬”。
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混淆?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三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与教育焦虑:
1. 大众对政策理解存在滞后性
许多人仍然以985、211作为衡量高校的唯一标准,对“双一流”的认识模糊不清。媒体和社会传播更多地渲染“头部大学”,忽视了“双一流”中许多“黑马高校”的实力与潜力。
2. 企业招聘仍以“旧标签”为准
在求职市场上,不少用人单位默认只接受985、211出身的毕业生,甚至设定“非双一流不考虑”的门槛,使得部分“双一流学科高校”仍被归入“双非”之列。
3. 教育焦虑让标签被过度解读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大学“是不是重点”影响的不只是教育资源,更是未来的发展路径。这种焦虑促使人们急于以标签划分“优劣”,而不是从实际教学质量、专业能力去理性判断。
五、应对“标签困境”,我们能做什么?
增强信息辨识能力:
学会识别“双一流”的真正含义,关注学校的优势学科而非仅凭学校“名头”。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所学校的整体排名或许一般,但某个学科实力强劲、就业前景广阔,例如河海大学的水利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
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
现实已经表明,“出身”固然重要,但在考研、考公、留学或职场竞争中,真正决定未来的是个人综合素质。
总结
“双一流不是双非”,但“是不是双非”也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高校或个人的唯一标准。在教育日益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内核:学校的教学实力、个人的学习态度与社会适应力。
以上就是“双一流是双非吗,解析高校分级背后的真实差异”相关内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知识及双一流院校相关问题,欢迎咨询启航考研辅导机构。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