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已经进入了暑期复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考生们要知识点模块细化提升和补齐短板。政治学科包含五门课程,其中毛中特的重点比较散乱,需要考生们多加重视。下面启航考研小编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毛中特的核心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的过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了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1)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2)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3)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四新”:新时代、新领导力量、新指导思想、新前途。
4、新民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只看到联系而混淆区别,导致“一次革命论”,只看到区别而割裂联系,导致“二次革命论”。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依据:(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决定的;(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是统治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客观条件:(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大国。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大革命影响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形势的向前发展。
主观条件:(1)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2)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四、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改造形式
2、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重要的思想成果:调到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其他一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和“两参一改三结合”
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七、改革开放理论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新发展:(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统一的;(3)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4)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的又一个重大创新,(1)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2)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4)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要放宽投资准入;二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九、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股份制经济。增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原因: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2)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4)只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措施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十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原因: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措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十二、我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十三、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可以为扩大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第四,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具体做到以下五点:
一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十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到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第二,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第三,发展基层民主。
十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3)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4) 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十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2、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尊重自然,(1)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2)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3)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十八、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一,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第二,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5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5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5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