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劳动价值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考点】货币产生
【解析】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无关。
2.【答案】C
【考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解析】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故本题选择C。
3.【答案】A
【考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解析】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故本题选A,BCD不符合题意。
4.【答案】A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物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物没有用,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说的就是价值若失去了物质承担者,它自身是无法独立存在的。故A正确。但是,这组关系颠倒过来是错误的,即物的有用性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因为不是商品的物,是没有价值的,但这并不影响物的有用性的存在,因而物的有用性是否存在,以及有用性的大小,与价值是没有关系的,故BCD错误。很多考生选择干扰项B,说明他们把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这一单向的前提关系,误认为两者是互为前提的双向关系。
5.【答案】C
【考点】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其职能是充当交换的媒介,即必须是发生货币与商品的现实交换。故C正确。A选项说的是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但并没有购买,货币还没有进入流通;B项说的是采取延期付款的形式购买苹果,这时购买行为发生时并没有货币流通,在一周后付款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D项说的是预购行为,这在支付货币时也没有发生与现实商品的交换,只是货币的单项支付,没有作为流通手段发挥职能;故ABD不选。
6.【答案】B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同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故本题选择B。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7.【答案】C
【考点】货币的职能
【解析】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自身也有价值,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衡量其他商品包含的价值量。故本题选择C。
8.【答案】D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而在研究商品时才要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故本题选择D。其他选项都没有体现出商品“用来交换”这一特点,故不选。
9.【答案】C
【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解析】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故本题选择C。
10.【答案】C
【考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解析】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决定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性质无法在生产者自己手中实现,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换出去体现。AD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B并没有实现交换,不能证明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故不选。综上所述,本题选C。
11.【答案】D
【考点】货币的产生
【解析】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意无关。
12.【答案】C
【考点】货币的职能
【解析】A选项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流通手段作为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的时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故A错误。B选项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是以广泛的信用关系为基础的,其形式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故B错误。D选项并不是货币职能的内容,故不选。价值尺度作为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时,由于真正的交换并未进行,它只表现商品的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可以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需要价格形式上的、想象的、观念的货币就行了。故C正确。
13.【答案】B
【考点】货币的本质
【解析】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故选B项。CD概括的是商品交换中价值形式两极的属性,A表述的是货币职能的内容,故ACD不选。
14.【答案】D
【考点】货币的产生;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切商品只有售卖出去,转换成货币,才表明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从而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商品变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他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商品生产者就可能破产。故D是正确选项。BC论述反了,A选项与题意无关,故ABC不选。
15.【答案】A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当裁缝生产出来的上衣由自己穿时,即使裁缝为上衣付出了劳动,但上衣也只仅仅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只有当上衣由顾客穿时,上衣才同时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即对顾客而言,其为了获得上衣的使用价值而支付了上衣的价值;对裁缝而言,其为了实现上衣的价值而让渡出上衣的使用价值。故A正确,B错误。C选项中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劳动,只有当一个生产者生产的物品通过交易被他人购买或消费时,该生产者劳动中的抽象劳动才会凝结成为价值并通过交易表现出来,因此,当上衣为裁缝自己穿时,其劳动只表现为具体劳动,故C不选。D选项中的社会劳动是相对于私人劳动而言的。当裁缝生产的上衣被顾客穿时,则意味着裁缝的私人劳动转化为了社会劳动;而当裁缝生产的上衣由其自己穿时,则裁缝的私人劳动就没有转化为社会劳动,而仅仅是私人劳动。故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CD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故C正确,AB错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故D正确,E错误。
2.【答案】BCE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
【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故BC正确,A错在“生产者”这三个字,D说法本身不成立。任何商品都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故E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CE。
3.【答案】ABD
【考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解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故本题选择ABD,CE错误。
4.【答案】ACE
【考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解析】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在经济运行中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价格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制约供求。因此,三者的基本关系是: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故ACE正确。B项把价值对价格的决定说成是影响;D项割裂了价值与供求的关系;故BD错误。
5.【答案】BCE
【考点】货币的职能
【解析】A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D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BCE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故本题选择BCE。
6.【答案】ACE
【考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解析】价值规律的实现离不开市场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的波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故本题选择ACE。BD是价值规律的结果,故不选。
7.【答案】ABDE
【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解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故AB正确。马克思在集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奠定了基础,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故D正确。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故E正确。价值分配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故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在ABDE。
8.【答案】ADE
【考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始终发挥作用,但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变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为垄断阶段以后,出现了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故本题选择ADE。
9.【答案】BD
【考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解析】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商品内在价值量通过货币这个外在尺度计量出来的一个相对价值量。价格作为相对价值量其量的关系和比例既取决于商品的价值量,又取决于货币的价值量。在市场上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表现为买与卖的关系即供求关系,所以商品供求比例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商品的价格变动。因此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和商品供求关系是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至于商品的生产价格不过是在利润率平均化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故本题选择BD。
10.【答案】AB
【考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解析】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但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商品件数增加,而因为价值总量不变,单个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下降。故本题选择AB。
11.【答案】CD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解析】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已经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等观点,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故A错误。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故B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故CD正确。
12.【答案】ABC
【考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解析】旅店店主用书生给的房费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帐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这些都属于支付手段,故A项正确。书生用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的一间房,属于流通手段,故B项正确。旅店最好的房间标价十两银子,属于价值尺度,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综上,选ABC项。
【25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5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5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