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剩余价值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考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解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在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根据题意,第一部类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时社会总资本既可能进行简单再生产,也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故ACD错误,B正确。
2.【答案】D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问题
【解析】超纲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故本题选择D。
3.【答案】B
【考点】剩余价值率
【解析】剩余价值既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故本题选择B。
4.【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故D正确。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故干扰项C不选。
5.【答案】C
【考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解析】资本主义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考生要区分好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故本题选择C。
6.【答案】B
【考点】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故B正确。A和D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C本身错误,故不选。
7.【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解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再生产的类别,故A不选。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故B不选。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内容,故C不选。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故D正确。
8.【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故本题选择A。BD是资本主义工资实质,而不是掩盖剥削的原因,故不选。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价值的同义语,同样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而不是掩盖剥削的原因,故不选。
9.【答案】A
【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解析】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这时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所以,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条件的。按照价值规律固有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但在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了,因而在这里是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故A正确。误选CD的考生是因为不知道生产价格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懂得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忽视了“平均利润形成后”这个前提。
10.【答案】B
【考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解析】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故本题选择B。其他选项皆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
【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故本题选择B。
12.【答案】A
【考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解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是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生产资本,它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没有转移的部分仍留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资本是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生产资本;用于劳动对象的资本一次性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其价值也一次性转入新产品中,并在流通中一次性全部收回;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虽然不转移到新产品中,但资本周转方式与用于劳动对象的资本相同。本题选项C是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故不选。B和D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部分差异,但不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故不选。故本题选择A。
13.【答案】D
【考点】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解析】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故本题选择D。A是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标准。B是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标准。
14.【答案】A
【考点】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故本题选A。
15.【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解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形态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因此,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便成为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首要问题。故本题选B。
16.【答案】C
【考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解析】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故本题选择C。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7.【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对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分析必须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把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并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而实现价值增值。因而,本题选择D。尽管上述分析中也涉及商品的二因素,但基础性的、关键性的是劳动二重性原理的运用,故A不选。
18.【答案】C
【考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还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运行的过程,即再生产过程。从再生产过程分析,可以看到在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就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同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方面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因此,本题选择C。题干问的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不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静态考察,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生产过程的考察,不注意问题,就会选错选项。
19.【答案】B
【考点】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方面考察资本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考察资本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题干中,因棉花价格上涨增加了不变资本垫支,并非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也不是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体现在资本价值构成上发生变化的资本有机构成,因此,价格因素变化影响的是资本价值构成。故本题选B。
20.【答案】D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故本题选D。ABC是考察单个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运动中的重要问题,但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21.【答案】B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解析】超纲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几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当处于萧条阶段时,那些熬过了危机阶段、力图早日走出萧条状况的资本家,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新的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来求生存、求发展。这样,在萧条时期,特别是其中后期,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然而,这种集中地更新固定资本、发展生产的行为,又为下一次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提供了条件。所以说,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故本题选择B。
22.【答案】D
【考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前者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后者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故本题选择D。ABC都不符合题意。
23.【答案】D
【考点】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已知资本家的总投资是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可见,可变资本V应为20万元。由于剩余价值率M:V为100%,即20万元的可变资本会带来20万元的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已知资本家的总投资一年周转4次,那么年剩余价值量应为80万元。由于年剩余价值率只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之比,不是年剩余价值量与总投资之比,所以年剩余价值率应为400%。故本题选择D。
24.【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而马克思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故本题选择D。A选项讲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问题;B讲劳动二重性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作用;C讲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问题,故ABC不选。
25.【答案】B
【考点】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从物质形式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看,资本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两部分资本价值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题中某钢铁厂因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说的是该厂购买原料的不变资本增加了,而这种增加只是因原料价格上涨,而非技术构成变化,因此这种变化的资本构成只是资本价值构成,并不涉及资本有机构成,当然也与资本物质构成无关。故本题选择B。
26.【答案】C
【考点】货币转化为资本
【解析】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都必须首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所以,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在运动中要发生价值增值,资本家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之所以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也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它自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故本题选择C。
27.【答案】C
【考点】资本积累的后果
【解析】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故本题选择C。劳资冲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与两极分化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造成劳资冲突的原因很多,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说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是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故A不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B选项并没有说这一基本矛盾,而生产社会化只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特征,故不选。D选项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不选。
28.【答案】B
【考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故B正确。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故D错误。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故C错误。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价值由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构成,选项A认为工资是工人所获得的预付资本是不正确的,故不选。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
29.【答案】B
【考点】剩余价值率
【解析】当资本家投资所获得的增值部分被看作是全部投资(即预付资本,其等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带来的时候,那么,增值的部分就是利润;当资本家投资所获得的增值部分被看作是可变资本带来的时候,那么,增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相等的。所以,由题干可知本题中的剩余价值量(m)为15万元。而资本有机构成是预付资本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即c:v),由题干中的预付资本有机构成为4:1可推导出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m’=m/v,即m’=15/20=75%。故本题选择B。
30.【答案】B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因为劳动补偿和增值补偿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故不选 A 和 D;因为工厂拥有产品,不涉及实物补偿的问题,故不选C;又因为产品积压,无法完成商品交换,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故选B。
31.【答案】B
【考点】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产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C不正确。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A不正确。社会平均利润和机械化大生产并没有直接关系,故D不正确。资本技术构成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机器换人”即生产资料增多,劳动力减少,也就是资本技术构成提高,故B正确。
32.【答案】D
【考点】剩余价值率
【解析】根据题意,可变资本是1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总资本达到120万元,比开始时的投资多了20万元,这20万元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100%,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10 ×100%=200%。答案是D。本题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数额与答题无关,很多考生在答题时被这两个数字困住,而没有选择出正确选项,这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在一年)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从实物形态看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由C+V+M构成。故本题选择BCD。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AC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做社会总价值,包括凝结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即I部类和II部类,第I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第II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故本题选择AC,干扰项B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故不选。
3.【答案】AC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解析】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故本题选择AC,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4.【答案】ABDE
【考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解析】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故AB正确。资本有机构成是C:V,涉及到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故D正确。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并未涉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故C错误。可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资本家之间激烈竞争的展开导致利润率平均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故E正确。
5.【答案】ABCD
【考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解析】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通过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了。故本题选择ABCD。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E错误。
6.【答案】BDE
【考点】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解析】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故BD正确,A错误。剩余价值是资本赢利的源泉,故C错误。剩余价值在现实中转化为各种形态,如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等,由于各种资本形态对剩余价值的分割,某种具体形态的利润就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故E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DE。
7.【答案】AD
【考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解析】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料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棉花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因素,属于不变资本,故A正确,C错误。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不同形态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凡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都是流动资本,否则是固定资本。棉花作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属于流动资本,故D正确,B错误。商品资本的概念则是从资本循环运动的角度来界定的,它说明的是整个资本运动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形式,因而与资本的具体构成内容无关,故E不选。
8.【答案】ABE
【考点】剩余价值量与利润率
【解析】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即m/c+v,故A正确。资本有机构成为c/v,资本有机构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就比重大,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比重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变资本下降,剩余价值也下降,所以与利润率是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故B正确,C错误。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不涉及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这些概念,D与题干无关,故不选。不变资本的节省,意味着分母中全部预付资本减少,若其他条件不变,分母中预付资本减少,利润率就变高,故两者是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即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越高,利润率就越高,故E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E。
9.【答案】ABE
【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价值。故AE正确。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故B正确。马克思在考察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是以每个部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实际上在各部门内部,总会有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一些企业,于是它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也会获得超额利润;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与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故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E。
10.【答案】BCE
【考点】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解析】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它受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增加,从而年剩余价值率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到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故A错误,BC正确。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会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使更新设备加快,从而减少因更新落后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无形消耗,故E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CE。
11.【答案】ACD
【考点】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解析】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故本题选择ACD。BE都是独立形式的资本,故不选。
12.【答案】ACE
【考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解析】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资本周转方式不同,把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畜牧场的种牛,是处于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应该属于生产资本;种牛直接参与牛的繁殖生产,种牛的价值是逐步转移的,从周转方式看,应该属于固定资本;种牛是生产资料,借助工人的具体劳动完成其繁殖生产和原有价值的转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增值,应该属于不变资本。故本题选择ACE。
13.【答案】ADE
【考点】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解析】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故本题选择ADE。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按资本周转方式不同的一种划分,故BC不选。
14.【答案】ACD
【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解析】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利润平均化的趋势。在利润平均化趋势作用下,各部门产品不再按其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为基础定价销售,故A正确。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的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从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从各部门商品看,其生产价格决定的基础仍然是商品的价值,生产价格无非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故BE错误。在市场上,商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不取决于个别生产价格。因此,那些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经营管理好的企业,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有些落后的企业,可能获得平均利润,甚至亏本;故C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CD。
15.【答案】ACDE
【考点】资本有机构成
【解析】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于技术进步及广泛采用机器,生产操作过程简单化,使大量女工和童工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等原因,使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其结果是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故AC正确。资本周转速度问题,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增大,一般意味着固定资本的增大,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次性全部预付出去,在这个发挥作用的时间内逐步收回,周转期限长。所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故D正确。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是影响利润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量资本的利润率同它的资本有机构成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便越低,自然平均利润率也呈下降趋势,故E正确,B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CDE。
16.【答案】BCD
【考点】平均利润的形成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获得利润,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如果利润率不同,资本家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使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瓜分价值。故CD正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故B正确。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可以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发生,故A错误。平均利润出现以后,竞争仍然存在,在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个别企业仍然会努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超额利润,故E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BCD。
17.【答案】AD
【考点】利润率
【解析】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化,故A正确。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降低利润率的因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单个资本首先提高有机构成才是提高利润率的因素,故B不选。利润率=利润/预付资本,不变资本节省,则分母预付资本减少,故D正确。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利润率,但不影响利润率,故C不选。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D。
18.【答案】ACD
【考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故本题选ACD。B是劳动力价值的来源,而不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故不选。
19.【答案】BCD
【考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应用,不过是使这一基本矛盾更为加剧,从而诱使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故A错误。信用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表现在:第一,信用加速了资本集中,一方面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为少数资本、大资本所掌握,从而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第二,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第三,信用制度加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它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起着杠杆的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上述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故本题选BCD。
20.【答案】AB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故A正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就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故B正确。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发展。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故摆脱经济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故D错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不是停留于造成经济危机的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也不把经济危机归咎于所谓人的不变本性,而是透过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进一步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指明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正是资本的逐利性和扩张性使资本家唯利是图乃至铤而走险,故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
21.【答案】ACD
【考点】资本的运动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故D正确。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对金钱的“贪欲”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或一切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资本家的主观目的就是要通过资本运动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故AC正确。赚钱不是人的天然本性,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只有在特定的制度下人的本性才会异化为赚钱或追求剩余价值,故B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CD。
22.【答案】ABC
【考点】相对过剩人口
【解析】资本积累既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故AB正确。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在危机和萧条阶段,企业倒闭、生产下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越来越大;在复苏和高涨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失业规模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故C正确,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C。
23.【答案】BCD
【考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解析】“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表明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故C正确。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B正确。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加剧社会的分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少部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社会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显得过剩引发经济危机,故D正确。A选项本身错误,故本题选择BCD。
【25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5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5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热门下载
资料下载
院校解析
真题解析
考研数学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