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输入手机网址:
m-jixun.iqihang.com
扫一扫进群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
2023-01-03
9839
2022年考研即将开始,希望22考研的考生们根据大纲内容进行查漏补缺,23考研的考生们可以根据大纲内容进行备考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具体内容,希望大家备考顺利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体育专业硕士
第一部分 学校体育学
一、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
二、考试内容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体系及内在关系,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4.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学科基础,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及过程,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6.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和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利用与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价值,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形式和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和实施。
12.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和学习体系的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
第二部分 运动训练学
一、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
二、考试内容
1.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
2.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各项群的训练特征。
3.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运动训练的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应用。
5.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含义和作用;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6.体能训练的意义、基本要求,身体形态的概念、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要求,各项基本素质的概念及其训练。
7.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技术训练常用方法和基本要求,运动技术的评价。
8.竞技战术的定义和构成,战术的分类,影响竞技战术和战术能力的因素,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战术方案的制定。
9.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概念和作用,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和常用方法,几种心理现象的克服方法,运动职能的概念、训练方法和基本要求。
10.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全程性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11.年度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依据、安排特点,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的安排和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的训练安排。
12.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13.运动队管理的科学基础、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运动队管理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
参考书:《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原标题:体育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文章来源:https://ty.cug.edu.cn/info/1020/2030.htm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
涵盖31省,862所院校,756个专业
为考研学子提供院校咨询专业咨询备考咨询
使用声明:
1.本查询系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研招单位招生网及对外公开的数据、国家官网公布的数据
2.本平台历年高校数据仅供考生参考,如各招生数据与院校公布数据不一致,请以各高校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同类院校
一对一答疑
首页 | 研究生兼职 | 付款方式 | 集训基地 | 关于我们 | 产品合作 |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8-2020 jixun.iqihang.com 京ICP备16065416号-7
北京市启航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400-108-7500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