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河北 考试大纲 师范学院
2019-05-27
9729
科目名称: 教育综合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不含课程与教学部分)》柳海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5月;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著译者: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只有一门课程的不用填写此部分,否则需要注明各部分所占比例,如化学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需要注明:无机化学占X%,有机化学占X%。)
《教育学原理》占 40%
《中国教育史》占 20%
《外国教育史教程》占 20%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占 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40分
分析论述题80分
Ⅲ.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科学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教育规律
二、凝练教育艺术
三、总结教育经验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定义
第二节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二、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
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及其主要观点
二、教育的本质
第四节 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五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教育的特征
二、古代教育的特征
三、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二、教育万能论
三、人力资本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一、关于人的认识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教育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二、遗传因素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概念
一、制度规定的教育形式构成
二、制度规定的教育体系构成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构成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第三节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一、现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第七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二、德育任务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集体主义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有门道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
七、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第四节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自我教育
五、榜样示范
六、品德评价
第五节 德育途径
一、直接道德教学
二、间接道德教育
第六节 德育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集体教育模式
第八章 班主任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二、班主任素质要求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二、班集体与学生群体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五、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三、组织班会活动
四、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五、组织学生的劳动
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七、评定学生操行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与类型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师职业的地位
四、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专业素养
七、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及学生观
二、学生群体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十章 学校管理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三、学校管理体制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一、学校管理目标
二、学校管理过程
第三节 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二、教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节 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四)内化学说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第四节 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第三章 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基本含义
二、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的分类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 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二、强化理论
三、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四、行为的学习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观察学习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二、符号学习理论
三、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表征理论
二、认知结构理论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发现学习
五、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
二、认知同化过程
三、接受学习
四、理论评价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学习的条件
三、教学事件
第六章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建构主义分类
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一、激进建构主义
二、生成学习理论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主义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三、支架式教学
四、建构主义评析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第七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论
二、需要层次论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五、控制点理论
六、归因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
八、自我价值论
九、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一、教学吸引
二、兴趣激发
三、反馈和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 归因指导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及其含义
二、知识的分类
三、知识的表征
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
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三、概念的学习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第四节 学习迁移
一、迁移及其分类
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三、为迁移而教
第九章 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二、技能的分类
三、技能的作用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种类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第三节 心智技能
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第十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二、问题及其分类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训练
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十一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第二节 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二、精细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一、元认知的结构
二、元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的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实质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品德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第四节 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 古希腊教育
第一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二、雅典教育。
第二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三、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第二章 古罗马教育
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第二节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第三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
第一节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二、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世俗教育
一、宫廷学校
二、骑士教育
三、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四、中世纪大学
第三节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一、主要教育机构
二、历史影响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家
一、弗吉里奥;
二、维多里诺;
三、伊拉斯谟;
四、莫尔;
五、蒙田
第二节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第五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第二节 天主教教育
一、耶稣会学校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公学;
二、贝尔-兰开斯特制;
三、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四、《巴尔福教育法》;
五、《哈多报告》;
六、《1944年教育法》;
七、《1988年教育改革法》。
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
一、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
二、《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
三、《费里教育法》;
四、《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
五、1959年《教育改革法》。
第三节 德国教育的发展
一、国民教育的兴起;
二、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三、实科中学;
四、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五、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六、《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第四节 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一、彼得一世教育改革;
二、《国民学校章程》;
三、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四、《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五、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六、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第五节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
二、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
三、《莫雷尔法案》;
四、六三三学制;
五、初级学院运动;
六、《国防教育法》;
七、《中小学教育法》;
八、生计教育;
九、恢复基础运动;
十、《国家在危机中》。
第六节 日本教育的发展
一、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
二、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四、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七章 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二、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
三、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第二节 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白板说;
二、绅士教育。
第三节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二、公民教育理论。
第四节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活动;
二、论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心理学化;
四、论要素教育;
五、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道德教育理论;
三、课程理论;
四、教学理论;
五、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第六节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二、幼儿园;
三、恩物;
四、作业。
第七节 斯宾塞论教育
一、生活准备说;
二、知识价值论;
三、科学教育论;
四、课程论
第八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三、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九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历程;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三、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四、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五、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六、进步教育运动历程;
七、昆西教学法;
八、有机教育学校;
九、葛雷制;
十、道尔顿制;
十一、文纳特卡计划;
十二、设计教学法。
第十节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二、论课程与教材;
三、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四、论道德教育;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第十一节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二、要素主义;
三、永恒主义;
四、新行为主义教育;
五、结构主义教育;
六、终身教育思潮;
七、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第十二节 苏联教育思想
一、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二、凯洛夫教育学体系;
三、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学在官府”
二、大学与小学
三、国学与乡学
四、家庭教育
五、“六艺”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私人讲学兴起
二、诸子百家的私学
三、齐国的稷下学宫
第二节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
六、以“六艺”为教育内容
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八、论道德教育
九、论教师
十、历史影响
第三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思孟学派
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
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第四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三、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四、以“六经”为教学内容
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论教师
第五节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三、以“兼士”为教育目标
四、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
二、禁私学
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七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二、《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
三、《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第二节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经学教育
二、太学
三、鸿都门学
四、郡国学
第三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三、论道德教育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一、西晋的中央官学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
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四、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
五、私学发展
六、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三、论家庭教育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道统说与师道观;
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三、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
四、“苏湖教法”
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六、积分法
七、“六等黜陟法”
八、“监生历事”
九、社学
第二节 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
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五、书院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私塾与蒙学教材
一、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
三、论“大学”与“小学”
四、“朱子读书法”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三、论教学
四、论儿童教育
第六章 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第一节 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一、“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
二、“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
三、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第二节 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一、颜元与漳南书院
二、“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
三、“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四、“习行”的教学方法
第七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一、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
四、教会学校的课程。
第二节 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
二、京师同文馆
三、福建船政学堂
四、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第三节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张之洞与《劝学篇》
三、“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第二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创办京师大学堂
二、书院改办学堂
三、改革科举制度
第三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二、《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第四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第五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六节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三、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制定教育方针
二、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第二节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三、教育独立思想。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二、平民教育运动
三、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四、职业教育思潮
五、勤工俭学运动
六、科学教育思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第四节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设计教学法
三、“道尔顿制”
四、“文纳特卡制”
第五节 1922年“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
三、“新学制”的特点
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五、“新学制”评价
第六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
一、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
二、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十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第二节 教育制度改革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一、训育制度
二、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三、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四、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五、实行毕业会考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一、工农教育
二、湖南自修大学
三、上海大学
四、农民运动讲习所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一、干部在职培训
二、干部学校教育
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一、群众教育
二、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三、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四、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
二、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依靠群众办教育
第十二章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节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一、论教育的本质
二、“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第二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一、“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第四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
二、“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第六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学前教育概论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学前教育概论》,朱宗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0分
简答题32分
论述题24分
材料分析题34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学前教育是什么
一、学前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二)学前教育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二、学前教育的任务、价值、发展
(一)学前教育的任务
(二)学前教育的价值
(三)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学前教育的特征与原则
(一)学前教育的特征分析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
一、儿童发展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一)儿童发展的概念与特征
(二)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中的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内涵、形态及意义
(二)儿童观的发展
(三)学前教育领域的科学儿童观及其建构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者
一、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者概述
(一)学前教育中教育者的构成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工作的特点和价值
(三)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四)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
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专业成长
(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与资格
(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四章 学前教育中的家庭
一、家庭及家庭学前教育概述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
(二)家庭学前教育的特点
(三)影响家庭学前教育的因素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学前教育的合作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学前教育合作的必要性与意义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学前教育合作的原则
(三)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学前教育合作的方式
第五章 学前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学前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三)学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与冲突
二、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当代的学前教育目标
三、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施
(一)影响学前教育目标实施的因素
(二)科学实施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
一、学前教育环境的基本问题
(一)学前教育环境的要素
(二)学前教育环境创设的指导原则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
第七章 学前教育内容及其实施
一、学前教育内容概述
(一)学前教育内容的内涵与特点
(二)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三)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和原则
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一)学前儿童体育
(二)学前儿童智育
(三)学前儿童德育
(四)学前儿童美育
第八章 儿童游戏与学前教育
一、儿童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含义与特征
(二)儿童游戏的类型
(三)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四)儿童游戏的理论
二、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一)幼儿园游戏的特点与类型
(二)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第九章 学前教育评价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界定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类型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作用与功能
(四)学前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十章 学前教育中的社区与小学
一、学前教育与社区的合作
(一)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含义与意义
(二)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成功经验
(三)学前教育与社区合作的问题与策略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小衔接概述
幼小衔接的含义;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幼小衔接的任务;幼小衔接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的理论和现状
人类发展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现状
(三)幼小衔接的内容与原则
(四)幼小衔接的策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教育管理学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吴志宏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 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的意义和特性
管理的含义
管理活动的意义
管理活动的特性
第二节 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 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
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
第二节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如何理解校长负责制
岗位责任制和人员聘用制
第三章 教育组织机构
第一节 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
组织的含义
组织的功能
组织的分类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教育行政组织的性质
教育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及其意义
第三节 学校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学校机构设置的原则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建设
学校行政组织机构的架构模式
第四章 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政策概述
什么是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的特点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关系
第二节 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
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
第三节 建国以来的教育管理政策
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政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管理政策
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政策
第四节 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
教育政策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导向作用
教育管理实践检验和完善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对校长工作的影响
第五章 教育法律与教育管理
第一节 教育法概述
教育法的体系
教育立法的意义
第二节 教育法与教育行政
国家教育权与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行为及形式
第三节 教育法与学校管理
学校的设置
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章 教育领导者及其管理
第一节 领导者与教育领导者
领导界说
领导者的角色
第二节 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和沟通行为
教育决策的含义和分类
员工参与决策的原则与方式
教育领导者与组织沟通
第四节 教育领导者的管理
教育领导者的甄选
评价教育领导者的取向
校长职级制
第八章 教师管理
第一节 教师管理概述
教师管理的基本功能
教师管理的基本内容
教师管理理念的基础
教师管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教师的任用与评价
师资来源多样化
教师评价与教师考核
教师评价中的三对关系: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的关系;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第三节 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学生管理
第一节 学生管理概述
学生管理的价值
学生管理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第二节 学生常规管理
学习常规管理的内容
生活常规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学生组织管理
学生组织的管理对象
班级经营的内容
班集体的建设
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第九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意义
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容
第二节 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体制
我国新课程管理体系
第三节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
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
第十章 德育管理
第一节 德育管理概述
德育与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组织
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组建队伍:德育管理的基础
制订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实施
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德育活动的管理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学校网络德育管理
第四节 德育管理的评估
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确立
德育评估的定性与定量问题
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
第十一章 体育卫生管理
第一节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概述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义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任务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实施
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常规管理
学校卫生工作常规管理
学生营养工作常规管理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教育技术学导论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1.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教育技术学导论100%
四、试卷题型结构
概念题30分
简答题30分
判断题30分
分析题60分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一、 教育技术的发展沿革
二、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二、教学与课程论
三、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基础
一、技术观与教育技术
二、视听技术
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四、网络与通信技术
五、人工智能技术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二、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如何进行教育研究设计
第五章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方向
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
二、信息技术教育
三、数字媒体技术
四、教育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五、现代远程教育
第六章 教育技术学的新兴研究方向
一、企业电子培训与绩效技术
二、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Ⅰ.参考书目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关文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二版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Ⅲ.考查范围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1.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
2.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4.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
5.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流派:发展主义教学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范例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5.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6.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
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7.目标陈述的基本形式
行为目标的表述;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表述;表现性目标的表述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取向
3.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
4.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
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1.课程实施的含义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学过程的含义
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6.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五)课程与教学评价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背景-输入-过程-结果模式;应答模式
5.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6.发展性评价的含义
7.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
8.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行动研究;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六)课程类型与结构
1.课程结构的含义及其特征
2.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总体特征
5.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七)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含义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3.当代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式
中央调控加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5.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学校行政的领导和管理;教师小组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验
(八)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内涵
2.教学设计的意义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前期的准备;开发与设计;评价与修改
4.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设计评价
5.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九)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含义
2.教学模式的结构
3.国内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尝试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马芯兰“迁移——发展”教学模式
4.国外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
5.小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两种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十)教学环境
1.教学环境的含义
2.教学环境的特点
3.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
4.教学环境的设计含义
5.教学环境设计的意义
6.教学环境优化的内涵
7.教学环境优化的主要维度
(十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含义
2.教学方法的作用
3.教学方法的分类
外部形态说;功能活动说;活动性质说;综合分类说;五维分类说
4.教学方法的优选
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实施
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感知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实际训练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探究发现类教学方法(研究法或发现法或探究法)
(十二)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2.教学组织形式的构成要素
3.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4.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5.现代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6.当代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十三)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含义
2.教学媒体的作用
3.教学媒体的类型
4.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大整合论” ;“小整合论”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畜牧兽医综合
﹎﹎﹎﹎﹎﹎﹎﹎﹎﹎﹎﹎﹎﹎﹎﹎﹎﹎﹎﹎﹎﹎﹎﹎﹎﹎﹎﹎﹎﹎﹎﹎﹎﹎﹎﹎﹎﹎﹎﹎﹎﹎﹎﹎﹎
本大纲包括参考书目、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查范围三部分。
第一部分 畜牧综合
Ⅰ.参考书目
李建国主编《畜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2版,2011.07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75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动物营养与饲养占25%;遗传与育种占10%;繁殖占15%;养猪生产占20%、养鸡生产占15%、养牛生产占10%、养羊生产合计占5%。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5分);单项选择题(10分);填空题(20);论述题(30)。
Ⅲ.考查范围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
一、掌握饲料六大营养成份的概念,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必需脂肪酸、消化能、代谢能、维持需要、生产需要、饲养标准等概念,饲料中营养成份的功能,营养物质在体内的相互关系。
二、熟悉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的措施,畜禽繁殖、生长、泌乳过程中营养需要的特点,饲养标准的作用和应用。
第二章 饲料
一、掌握各种饲料原料、添加剂、预混料、载体、稀释剂、配合饲料、浓缩饲料、日粮、饲粮等概念,饲料原料的分类方法,饲料加工调制的基本方法;各类饲料原料的营养特点。
二、熟悉各类饲料原料使用注意事项,日粮配合的原则与方法。
三、了解日粮配合在生产应用中的一般要求。
第三章 动物遗传育种
一、掌握染色体、基因、遗传、变异等概念;表现型、基因型、质量性状、数量性状、遗传力、重复力、遗传相关、伴性遗传、选配、同质选配、异质选配、近交、本品种选育、品系、生长、发育、杂交优势、配合力、杂交等概念,选择的意义,构成品种的必备条件,品种的分类,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选择的方法及其概念,选配的作用与方法,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
二、熟悉品种的概念,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外形、体质与生产力和品种的关系,家畜产肉力、产奶力、产卵力、繁殖力的评定方法,影响选种效果的因素,近交的利弊,本品种选育方法与措施,品系繁育的作用及其方法。
三、了解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动物繁殖
一、掌握初情期、性成熟、发情周期、季节性发情、精子获能、透明带反应、附植等概念;胎膜、胎盘的特点及其与娩出的关系,分娩预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妊娠诊断等概念,家畜的配种方法,胚胎生物技术概况,繁殖力的概念及猪、禽繁殖力的常用指标。
二、熟悉发情周期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各种家畜发情周期的特点,发情鉴定的方法,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妊娠诊断的方法,人工授精的意义及其技术环节,各种繁殖力的计算方法,提高家畜繁殖力的主要措施。
三、了解公、母畜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生殖激素的分类及主要生殖激素的作用,分娩和护理的有关概念和方法,胚胎移植的技术过程。
第五章 羊牛生产
<
【26考研辅导课程推荐】:26考研集训课程,VIP领学计划,26考研VIP全科定制套餐(公共课VIP+专业课1对1) , 这些课程中都会配有内部讲义以及辅导书和资料,同时会有教研教辅双师模式对大家进行教学以及督学,并配有24小时答疑和模拟测试等,可直接咨询在线客服老师领取大额优惠券。